魅力禹州——历史名人——少典

家乡区县: 禹州市

少典,上古中国华夏族人,他是第一个出现于史籍的男性,乃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孙、伏羲与女娲之子、炎帝与黄帝之父。在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是有熊部落首领(今河南新郑)是夏族末期的最后一位首领。

少典也称少典氏,其嫡系后裔为有熊国国君。主要活动于今山东、河南一带。有熊国其实就是有6个部落组成。这6个部落分别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是黄帝的嫡系亲信部落和中坚力量。

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罔。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姓姜。

少典的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结果,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非常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也以姬为姓,名叫姬云。

少典,史载是炎帝和黄帝的父亲。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炎黄二帝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有熊国国君,叫少典。有熊国的地理位置,谭其骧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中标明:夏商以前,禹州北部为有熊氏地域。并且指出“其北有隗山。”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也说“河南郡有大隗山”。北魏郦道元经过实地勘查、寻根溯源而写成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大隗山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载:“具茨山系,自苌庄乡北的荟萃山起首,蜿蜒东南,在浅井乡的北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入许昌。”可见,上古有熊氏居住的地域范围就在今天的禹州境内。所谓有熊氏之域“北有隗山”,即今禹州北部东西绵延70余里的具茨山。

      大隗山只是具茨山由北大鸿寨向东延伸的一段。传说是因为黄帝时期有一位“胸怀至道”的哲人名叫大隗,居住在具茨山上而得名。《庄子·徐无鬼》中记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意思是说,黄帝曾往具茨山向大隗求教过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人们便将大隗居住过的这段山脉称做大隗山。上古时侯没有省、市、县、乡这种明确的区域划分,大都凭借山、水、沟、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在此一定区域内居住和生活的氏族或部落,后来也就成了侯国和方国。少典作为部落酋长和国君的有熊氏或有熊国就类似于这种情况。既然有熊氏部落“北有大隗”,显然其主要活动地域在大隗山系以南,当然其地域就在今禹州市范畴之内。

雪麒麟(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