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 (174—208)字德操,号水镜,汉末颍川阳翟(今禹州)人。因善于知人荐人,被称为“司马伯乐”,又因处处助人为乐,绰号“好好先生”。其人貌丑而心慧,才名播于乡里。平日不品评他人高下,一旦论人,“则得其精而忘其粗,察其内而忘其外。”灵帝末年,避战乱于荆州,与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友善。建安十二年(207),刘备访司马徽,徽遂荐“卧龙凤雏”诸葛亮与庞统于刘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破荆州。司马徽乃回阳翟故里,躬耕讲学,不久病逝。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颖川,正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非常显赫,哪有压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丝妇女的事!”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以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做官的住宅。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然后才能说是与众不同的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虽然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大钟、雷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响亮。”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司马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韩嵩、刘廙、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被庞德公称为“水镜”。汉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而诸葛亮、庞统却隐居在襄、汉之间,不轻易投靠他人。[14] 后来,刘备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司马徽对刘备说:“儒生和平庸的士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诸葛亮、庞统”。[15] 此后,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刘备便以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琮降曹,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到,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不久后就病逝。
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乡中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说:“好”。有一次,有人告诉司马徽自己儿子的死讯,司马徽便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知道后便责备他:“人们认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诉您。您为什么忽然听说他人的儿子死了,而对他人说好呢!”司马徽回答说:“您的话也很好。” 因此在明代时,司马徽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成语“好好先生”由来于此。 后世“好好先生”多指不坚持原则的人与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