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五层楼”。镇海楼正面呈上稍窄的梯形,基石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史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把北城墙一直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高的楼,并在楼的左右配以12尊大炮。由于站在五层楼上便可俯瞰整个珠海(现在的珠江,古时水面很宽),覆盖面广,加之有大炮镇守,当可保一方平安,故此该楼自古就被叫做“镇海楼”。
镇海楼在越秀山的山顶,俗称“五层楼”。建于明朝初年,迄今有600多年历史。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边陲,地方官员为了加强守备,取“雄镇海疆”之意,在山顶建成镇海楼。镇海楼高28米,宽约30米,分5层。楼顶及各层挑檐均为琉璃瓦盖,下面两层的围墙用红石砌建。登楼眺望,广州景物历历在目。
过去,这里是封建官僚、军阀宴游作乐之处,现已辟为广州博物馆,陈列着从古至今的广东陶瓷器。镇海楼历经多次修葺,1928年重修时,将木结构的楼板、柱、改为钢筋凝土。镇海楼两旁有长约170米的明古城墙。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1]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镇海楼,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它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山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江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镇海楼建造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时,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开拓北城800余丈,为壮会城之势,在北城垣最高处创建了此楼。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