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佛顶山

家乡区县: 贵州省石阡县

    佛顶山为一沿北东南西向延伸的高大脊状山岭,是夹持于北东向断裂带间的一个巨大构造透镜体组成的地垒式山地,沿着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与其北东面的梵净山及南西面的朱家山一脉相承。山脊呈北东南西向,长约35km,主峰位于中段,最高海拔1869.3m,向北东及南西两侧地势迅速降低。山脉北西侧为甘溪断裂谷地,南东侧为马溪断裂谷地,其最低海拔分别为500m、780m。断裂外侧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其岩性以碳酸盐岩(白云岩)为主,多形成海拔1000m以下的岩溶峰丛地形。从区域性总的地形地貌特征上看,佛顶山为一耸立于广大岩溶低丘陵之上的高大山体,气势雄伟。

   高大地垒式山体及其北西、南东两侧的断裂谷地,控制着区内河流水系的发育分布,呈现出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北东及南西分流的水系格局。佛顶山北东段北西侧有甘溪河,南东侧有包溪河,同属乌江支流龙川河的上游及河源地带;南西段南东侧有满溪河(马溪河),北西侧有大龙河,同属乌江支流余庆河的上游及河源地带。这些河流均属山区雨源性河流,其水文动态季节性变化甚大;但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的基流量主要靠区内森林山地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枯季流量反而比较稳定。因此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河源水涵养至关重要。

  本区地貌受到地层岩性控制主要有山地地貌、河谷地貌和动力地貌类型。

    A、山地地貌 佛顶山是在地垒式构造大幅度抬升的基础上受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塑造而成,其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典型的构造侵蚀山地。整个山体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高大而完整。佛顶山主峰海拔1869.3m,山下河谷地带580~780m,佛顶山山体相对高差达1100~1300m。因山体北西及南东两侧的山麓地带为断裂谷地所限,山体的基座窄,其宽约8km,至海拔1600m处的山体宽仅500~800m,而至海拔1800m以上的山脊一般宽仅数米,最窄处只有2~3m,呈现极为典型的刃状或鱼脊峰状的山地景观。高大山体如此单薄,且主脊主峰如此狭窄的山地景观,在贵州诸多相对高差大于1000m的山体中极为少见,与同属浅变质岩区的梵净山和雷公山的山体景观形成鲜明对照。

   佛顶山山体西北坡长而缓,东南坡短而陡。西北段从甘溪河谷至海拔1350m,一般坡度30°~40°;从海拔1350m到山顶,坡度增大到50°~60°,西北坡从甘溪河谷至山顶发育形成四级剥夷面及剥蚀台地,其海拔分别为1700~1800m,1300~1400m,1050~1200m,900~950m。东南坡从施秉县马溪河谷至山顶,山坡比较平直而少坡折,一般坡度35°~45°。佛顶山西北坡沟谷较长且发育比较稀疏,呈北西向平行排列并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东坡沟谷较短,且发育比较密集。从总体上看,佛顶山由次级沟谷形成的放射状水系十分明显。

    B、河谷地貌 佛顶山西北山麓的甘溪河及东南山麓的包溪河,均为沿北东向断裂形成的断裂谷,谷地多较开阔平坦,河谷盆地十分发育呈串珠状分布,是佛顶山下水丰土肥的良好农耕场所。甘溪河谷底海拔558~700m。河谷形态不对称,西北岸低矮,主要由震旦系及寒武系碳酸盐岩组成;东南岩高陡,出露地层全为下江群浅变质岩。从甘溪至扶堰长约12km的河段内,落差约120m,比降10/1000,河谷多较宽阔平坦,其间发育多个规模较大的河谷盆地。包溪河谷从平头坝至尧上各段海拔590~620m全部切割于浅变质岩石之中,河谷形态自尧上以上为峡谷;尧上以下至平头坝为箱型谷,河谷宽坦且多连接而成规模较大的河谷盆地,河流水势平隐,坡降仅为3.8/1000。甘溪、包溪这两条河谷都是佛顶山内残坡积土石向山外冲刷首当其冲的停留场所,因而谷地中砂砾石层覆盖广而深厚。

       从佛顶山呈放射状分流而下的众多支流大都比较短小,其长度4~6km。支流切割深度自下游向上源迅速减小,一般下游切割深300~500m,沟谷形态多为十分狭窄的峡谷及嶂谷。佛顶山区这些支流的纵剖面形态特征,是山地流水地貌侵蚀切割能力极强的表现,也是山地斜坡上大量残坡积松散土石向山下运移的重要通道,为山洪泥流等动力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C、动力地貌 佛顶山区植被破坏与动力地貌现象的形成密切相关。西北坡不少地段森林植被保存较差,因而这里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动力地貌现象屡有所见,并形成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崩塌及滑坡现象多。佛顶山高大的山体及浅变质岩极易风化剥蚀的岩石特性,本身就是一个极易产生崩塌、滑坡的温床,在佛顶山西北坡的山麓及斜坡地带,由于不少地方原生性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斜坡上发育深厚的残坡积松散物质因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而稳定性大为降低,导致崩塌、滑坡发育,特别是在深切割的峡谷谷坡上,这类动力地貌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山洪泥石流危害严重。佛顶山西北坡若干地段森林植被的破坏,高大山地斜坡上发育深厚的残坡积岩屑年复一年地向下滑移,崩塌、滑坡发育的频度及强度连年增大,对山下河谷地区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山洪泥形成的锥状堆积物,在佛顶山西北坡的众多支流及沟谷口都可见到,只是其规模大小和造成的灾害损失有所不同而已。

2268228115(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