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程书院,位于河南扶沟城内书院街。始建于宋代,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大程书院
理学奠基人程颢所建。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至元丰三年(1080),程颢任扶沟知县,程颐同往,兄弟以倡明道学为己任,“聚邑之优秀子弟而教之”,亲书“书院”二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有谢良佐、游酢、周纯明、吕大临等从学。曾于公署后筑亭游憩。元时易亭为明道祠。明景泰四年(1453)移建县衙内,筑化民台。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陈辂改建于南街西巷,易祠堂为明道书院(相传“书院”二字为明道先生亲笔)。塑游、杨二贤像配之,于书院后复筑化民台。自明末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代有贤令时勤修补。乾隆四年(1739)雨水浸淫,大门围墙尽皆倾圮。十二年春知县吴溶倡捐修复。继任知县杨烛改名“大程”。三十二年知县张映台谕官绅生员捐输银钱田地。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殷秉镛倡捐银钱,以供经费。光绪十年(1884)知县孟宪章增设文场,为教学与科考共同场所。现存“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缪应缙重建,南北长73.65米,东西宽39.9米,总面积2938.6平方米,大门3间,古槐1棵,龙门3间,古松2株,立雪讲堂3间,东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间,共52间,是遗留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走进书院,迎面是青石台阶,朱漆大门,高柱重梁,砖山瓦顶,重檐叠脊,布瓦跑兽,木雕彩绘引人入胜,大门两侧耳房10间,东西对称和大门混为一体,雄伟壮观。走过大门是“龙门”,与大门风格相似,面阔三间,两侧有耳房8间,由月亮门通向东西耳房,各成小院,清静幽然。继续前行,步入龙门(即二门)。据说龙门位于黄河上游,其流甚急,古代传说鲤鱼登此门即化为龙。科举时代称会试得中者为登龙门。把进入考场的大门叫龙门,也是对入学弟子、进取及第寄予的厚望。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写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在过去,只有“大比”之年方得开放,每当龙门开启,豫东百姓无不争先恐后赶往书院“跳龙门”,以期好运,久而久之成为百姓避霉祈神速、喜闻乐见的民俗。传说一跳“龙门”金榜题名,二跳“龙门”青云直上,三跳“龙门”财源广进,四跳“龙门”百年好合,五跳“龙门”得生贵子,六跳“龙门”富寿康宁。在通往“立雪讲堂”的中轴线两侧,左左右右对称罗列着东西文场,呈南北行向,分为四,每排各13间,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布局规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全为蓝砖布瓦,古代风格的柱廊式建筑。是目前国内保留最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的原貌。考场边的两棵古松,高大挺拔,蔚然成阴,是当年重建书院的县令缪应缙亲手所栽。书院的“立雪讲堂”十米见方,前壁呈框架结构,棂子门窗,是书院建筑的重要部分,高约十米,面阔三间,单檐斗拱,每间“六攒”,每攒三斗两昂,非常紧凑。显得高大雄伟,蔚为壮观。讲堂中间塑了程颢的坐像,再现了他接人待物“春风满面”的历史旧幕。史书记载,程颢平时独坐或闭目养神,或思考问题,总是一脸严肃,一动不动,像雕塑一样。而给学生解答问题或待人接物却满面春风,和蔼可亲。讲堂东边的一组塑像,只见程颐、程颢端坐,杨时、游酢(杨时、吕大临、谢良佐为程门四大弟子,都曾寓居扶沟师学于程颢)满脸恭敬站立求教,生动再现了“程门立雪”的典故。1093年,杨时、游酢二人已考上了进士,但他俩为了进一步深造,便辞去官位来找程颐求教。当时,杨游二人三翻五次来找程颐,可程颐为试探他俩的诚心,有意关门不风,闭门不收。在一个大雪天二人双来找程颐求教。刚去的时候下的是毛毛雪,后来雪越下载大,足有一尺多深,程颐看到他们两人冻物像冰人一样站立门外仍不肯离去,求学心切,打动了程颐,才收他们为徒。后来人们就把程门立雪用为尊师重教的典故流传,所以大殿名为立雪讲堂。以此来教育后人虔诚求教,勤奋学习。讲堂西边的群塑像是从“大程书院”步入仁途的历史名人,有明代户部、兵部、刑部尚书刘自强,吏部尚书刘泽深,一代才子江西提学付史李梦阳,广东道监察御史杜化中以及柳堂、杜化中、罗赞、曹嘉、卢传元、郝维乔、何出光、何出图等。2000年10月,大程书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