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原名宁羌,系明代卫、州旧称。民国31年(1942)元旦始易今名,县城所在地汉源镇,古称羊鹿坪。
县境,禹贡梁州之域。商及西周为氐羌所居。春秋、战国时期,白马氐据本县西境,蜀据其东境,后统一于秦,归蜀郡葭萌县所辖,境内多为羌氐所居。羌族是一个古老的大游牧民族,也称西戎。武王伐纣,羌人曾率师来援。此后,羌族或割据自立,或受辖于中央,但宁强始终是羌族聚居地。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将绵谷县北部分离,取石牛粪金之义命名金牛县,治所在今大安镇,当时称通谷镇,这是在今宁强县境内设县治所的开始。
唐武德四年,又将绵谷县分出一部分设立三泉县,治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以北,并且设立南安州管理三泉县及嘉牟县。当时,现今宁强县境西北属于三泉县,东北属于金牛县,东南属于嘉牟县。
宋朝乾德五年(967年)五月,太祖皇帝赵匡胤颁诏三泉县直属京师,开我国县级直属中央的先例。
中央直辖三泉时,由三泉县治所到东73里和巴州接壤;到西82公里和利州相连;到南510里和阶州比邻,到北94里和兴州通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宋至道二年(996),在三泉县建立大安军,隶属于利州兴元府,割西县(今勉县)归属大安军,第二年废除军制,再置三泉县,仍直隶京师。
元朝初年,改大安军为州,治所东移到今大安镇。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县,同时三泉县并入大安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沔县,其位置、辖地基本与宋代相同。至此,三泉县遂成为历史,共经历541年。在宋朝直隶京师160多年之久,是我国第一个中央直辖县。
明朝初年,撤大安县并入沔县,属陕西省;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平羌将军宁正平定陇南地方氐羌叛乱后,在今甘肃徽县建立宁羌卫。二十九年(1396)羌民田九成揭竿而起,连破官军。明太祖朱元璋派征西将军耿炳文镇压。次年九月遣宁羌卫指挥姜观在羊鹿坪——即今宁强县城所在地修筑城池,将卫所由徽州迁于此,“盖辑宁氐羌之义多欲羌之永宁耳。”
至此,境内羌民被杀甚多,其余幸存者受到官府很多限制,多迁居巴山、青木川等深山老林,生存艰难,于是,大的村子和大的家族大量南迁。境内剩余羌民为散居住户,至明末约万余人。
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又以宁强一卫,孤悬万山,军民杂处,难以控御,加之荆襄民众为避战乱,多溯汉水西迁,此间人口骤增等因,割略、沔二县的三分之一建立宁羌州,辖略阳和沔县,州、卫并存。后为施政方便,沔、略先后归汉中府辖,宁羌成为不领县的散州。
清朝废卫存州。清朝前期,州衙以下基层行政机构称里,全州设5里,后减为4里。清朝后期和民国前期,废里,全州(县)分设东西南北中5路48牌。
辛亥革命后降州为县。
民国2年(1913)改州为县。
民国31年(1942)元旦,改宁羌县为宁强县。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强县城,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初期,宁强境内羌族约八千人。
在大跃进、“文革”时期,因民族身份等原因,羌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有一部分信仰不够坚定的羌民为了生存的好一些,开始不承认自己羌族身份,改变生活习惯,成为“汉族”。
到目前,全县羌民大约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巴山、青木川等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