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秦朝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

家乡区县: 陕西省旬邑县

秦朝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进入了一个气吞八荒、开阔恢宏的时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抵御匈奴部族的入侵,为了便于运输粮草,快速集结部队,为了不断巩固基地,扩张疆域,北方广袤的山林草地便是其窥视已久的目标。
征服需要武力,午马需要行进。无所顾 忌、敢作敢为的秦忌、敢作敢为的秦始皇,不仅修筑了万里长城,还于公元前212年起,令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堑山填谷,土筑桥,修筑了一条长达700多公里,最宽处达五、六十米,可容八辆马车风雨无阻、并驾齐驱的直道,今人称其为秦朝第二大国防工程,足以和现代化高速公路妣美,其修筑的规格与标准都是史无前例的。
秦直道循子午岭主脉北行,南起淳化县北梁武帝村,自七里川入石门关,经庙沟、碾子院、前陡坡、卧牛石、老爷岭,过马栏河, 卜杨家胡同,再经刘家店、黑麻湾出雕灵关,纵贯陕甘两省子午岭,直抵内蒙包头,到达鄂尔多斯草原。在旬邑境内长达80多公里。缘梁修筑的直道取近避远,就易舍险,即便今日,全线也是遗迹清晰可辨,不少地段路基完好,依然可行。直道两旁残留的古碑刻、古墓葬、古建筑、栈桥遗迹比比皆是,马蹄驼印,至今仍历在目。

清代刘倬有《子午岭》一诗赞日:
南北互长岭,纵横列万山。
桥陵今古在,驰道有无间。
地折庄延回,源分漆沮潺。
秦皇开凿后,路上几人还。

行走在被荒草掩埋的直道上,看青山无言伫立,听溪水悠悠长流,夕阳西下,山风骤起,冥冥之中,仿佛又回到那威振下、气吞八荒的时代。旌旗猎猎,车马辘辘,刀甲鲜亮的征讨大军正疾行在直道上,一时间让人心旌摇动,声声长啸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星移斗转,改朝换代,直道沉积何其厚重?直道开通,横扫六合,将匈奴铁骑拒于千里之外,兴亡成败,得失荣辱,岂不撩人思绪?置身于万l[]从小,面对直道之神奇,前人之丰功,联想历代之盛衰, 目睹山水之永恒,不禁使人为之慨叹,为之振奋。
何况,石门山物产丰饶,风光秀丽,森林密布,悬泉飞瀑,幽谷茅舍,飞禽走兽,移步见奇,涉足得美,沿途之高山流水、诗情画意足以使过往行人心旷神怡,忘情而咏
叹!
不容置疑,这是一个巨人的创举。秦闽每消灭一个国家,就在咸阳塬I:仿造这个国家的宫殿, 以空中阁道相通,绵延百里不绝,整体表现山 ‘种“卜华丽无以重威”的
帝王心态。秦直道的开辟、修建和使用,允分反映和折射出秦人的精神、意志、胆识和气魄, 也依稀U:我们窥探到了古代行军的规模利方式,它的开通为秦国的繁荣稳定起丁
举足轻重的作用。
修筑直道是为了征服。然而, 直道的作 用不仅在厂攻城掠地,统一天下。直道畅通 之后,除调动军队,运输粮草,交流贸易, 邮驿传递之外,道旁5里一墩,10里一台, 30里则设邮置驿,充分发挥着传送朝廷公 文、边关军情,接待往来官员,护送赋税钱 粮及各类贡品,还有道路维修,抚慰火民, 押解人犯,反映杜情民意等诸多功能。
遥想当年,宽阔坦荡的直道蜿蜒于石门 山的崇山峻岭,密林深涧之中,时而一廊, 时而一阁,时而一楼,时而一 亭,是何等的 考究与华丽,又是何等的雄奇与壮美。这些 建筑设施中,规模最宏人的要算兵站和烽火台了。在石门关、雕灵关和秦陇交界处等要 塞以及关隘,建立‘个战略基地,一个粮草 周转地, ·个信息小心,一个前沿指挥部都 是完全必要和势在必行的。秦汉以来这条古 道便人烟辐辏,商旅不;绝,烟村相望,不难 想见当年之盛况。
据传,秦始皇离开咸阳,到各地巡游途巾病死,赵高和李斯假传诏书,命扶苏、闭亥同H从两地返¨,先到咸阳为君,后到咸阳为臣。正在北方戎守边塞的扶苏、带着全家老小,沿直道日夜向咸阳迸发,走到距石门50里的“粮米”时,他骑的骡子要下驹,两个女儿要生孩子,扶苏回京登基心切, 下子添了这么多麻烦,一气之卜,乐了骡子,处死了女儿 (阳坡头村有两个土冢,人称 “两女寨”,就是扶苏两个女儿的坟墓),又继续进发。就在这时,从咸阳传来胡亥登基的钟鼓声,扶苏长叹·声,决定不冉回京,听凭命运的摆布。于是,从身边摘下弓箭,箭搭弦上:,叹息到: “箭落高山吾居高山,箭落平川吾居平川”。只听“砰”地’声,箭头射进远处峙立的石门关山崖上,这根椽粗的箭头至今还直插在石门上。
历代百姓也曾沿着直道躲灾避难。每遇战乱、饥荒或避仇躲债,便沿直道迁徙,专寻山谷间地势略坦,土地町耕处,倚崖搭庵且住,或凿石窟穴居。灾荒过后,有返家园名,也有乐此不归者。头辈人创、业, 二辈人扎根,繁衍牛息。直道经过的每·个村庄,莫不五力·杂居,细察各省、各族均有后裔。
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道,这条领世界行军之先的古道,也曾引起历代镇守使吏、来往 文人墨客、地力官员的踏访与追思,唐代的李白、郑谷,明代的刘翀、秦渠都曾为之留下了千古咏叹。

北城兰亭词笙(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