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建成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它最初位于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与西安鼓楼对峙,距目前所在位置约1000米。当时此地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中心之所在。
钟楼西北角陈列着一口明代古钟,重五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整个钟楼雕梁画栋,气势雄浑,作为击锺报时之用,故得名。
随着明朝初期长安城的扩建,城市中心逐渐东移。过了两个世纪后,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
万历十年(1582年),在陕西监察御使龚懋贤的主持下,咸宁、长安二县县令奉命将其迁建于现址。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但600多年前完成如此庞大建筑的整体迁移,在世界建筑史上十分罕见。龚懋贤所作《钟楼东迁歌》记载了这次迁移工程的
西安钟楼,故在城西隅。徙而东,自予始。楼唯筑基处,一无该创,故不废县官而工一就。无何,预告去,不及观其成。漫歌手书,付咸、长二令。备撰记者采焉。歌曰:羌此楼兮谁厥诒?来东方兮应昌期。挹终南兮云为低,凭清渭兮衔朝曦。鸣景云兮万籁齐,彰木德兮奠四隅。千百亿祀兮,钟虞不移。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又分别对西安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中,乾隆五年,巡抚张楷按原结构重修后发现,罩着景云钟的房子密不透风,使钟声“纳而不出”,外面听起来声音很小。于是就将原于室内悬挂的唐朝“景云钟”移出室外,以使报时之声远扬,并作《重修西安钟楼记》。
1939年10月10日西安钟楼遭日机轰炸,毁坏严重,钟楼被轰炸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工程处对此进行了修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钟楼又大修过5次。1956年8月,被列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1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