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满眼皆绿,仍要保持警惕
保护生态要尊重自然规律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乱牧闹饥荒,70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这是60多年来,乌审旗生态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滥垦乱牧,乌审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后,当地政府痛定思痛,开始大规模治沙造林。“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历经几十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效。”林业局副局长边良说,一代人破坏了生态环境,却要好几代人来恢复,这是多么沉重的教训!
由人进沙进、沙逼人退,到人退沙退、人沙和谐,乌审旗的生态实践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乌审旗的植被覆盖度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28%提高到现在的80%,森林覆盖率也由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32.3%,还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旗”。
由遍地黄沙到满眼皆绿,可谓旧貌换新颜。然而,这样的生态美景,真的就是最完美的生态建设目标吗?乌审旗人对此仍保持着高度警惕。
“在干旱沙区,绿色植物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并非越多越好。”边良说,沙地具有较好的保水作用,并非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毫无用处。因此,仍需在绿化区留出一些沙地,让沙漠能够透透气,这样才能保持沙、草、水的平衡。“科学的生态观来源于实践,并需要不断提升,使之成为普通群众的共识,才能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
但要让广大农牧民转变观念,转变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并不容易。“干部的漂亮话说得再多都没用,因为农牧民只相信‘眼见为实’。因此,搞好试点示范工作尤其重要。”旗农牧业局副局长查干其劳说,以牧业为例,为了保护好草场,乌审旗实施了减牧、定牧、轮牧等办法,农牧民对此也不是没有看法。
“说实话,我觉得过去的游牧最好,因为羊长得快,病也少,肉还特别好吃。”苏力德苏木(乡)陶利嘎查(村)3队农牧民查干巴日斯对记者说,后来羊养得太多,草场承受不了,不圈养不行了。“如今草场分给了个人,大家很爱护,都能按照5亩草地养1只羊的标准来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