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郑大进 家喻户晓的人物

家乡区县: 揭阳市揭东区

揭阳郑大进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郑克琐归顺清朝,海禁结束。地处东南海隅的潮州地区重新获得生机,生产又得以发展,人民又得以安居乐业,新的人才也应时而出。郑大进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

郑大进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揭阳县梅岗都山尾村(今属揭东县玉滘镇)人。父郑养性,字帅堂,号舜斋。郑养性积学笃行,博览群书,深究理学,潜心儒家经典,并“以文字教授乡里”,是个私塾教书先生。康熙十六年(1721年),广东督学惠士奇抵揭。郑养性以所撰《周礼注》和《春秋左传注》等书呈送。惠士奇向来崇尚经术,披阅之下,不禁称赞说:“开粤风气之先。”郑养性以一介乡村知识分子,而能得一省督学的称誉,可见其学识之非同一般。

郑大进正是在这么一个乡村间的书香人家,仰承庭训,吟诗谈史成长起来的。他聪敏足智,从小享有神童之誉。15岁得“补博士子弟员”,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翌年(乾隆元年)登进士。郑大进高科中后,并未授官,“无所遇而归”。乾隆九年(1744年)始被召进京都谒选。初授直隶肥乡县令,不久调署大名府同知。后因父丧回家丁忧,直至十九年(1754年)才起用为河间府同知。越年调任北运河务关同知。二十二年(1757年)升迁为正定府知府。因政绩卓著,于二十九年(1764年)被擢升山东济东道,先后署按察使、布政使。三十三年(1768年)迁两淮盐运使。三十六年丁母忧告假回乡,至三十九年(1774年)服满起用为浙江按察使,转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越年调任贵州布政使。四十三年(1778年)任河南巡抚,转任湖北巡抚。一年后兼署湖广总督。最后,于四十六年(1781年)任直隶总督,授太子少傅衔。翌年十月因病卒于任上。年74岁。郑大进卒后,乾隆赐祭赐葬,御制墓碑,钦赐祭文,并赐谥勤恪。虽极尽哀荣,但正如后人所说他“办事干敏,具有经略,在当时督抚中,最为上所倚畀,惜未臻大拜,而遽薨逝,论者犹有未究其用之叹”。

的确,郑大进是清朝雍乾盛世中一位有才华、有经济头脑,而又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他“凡经七省,遭遇盛明”;“旌节所至,率多建白(建议)”。所以深得皇上倚重,“累膺疆寄”,在各地任上都做了不少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

首先,他精于治理,敢于革新。如,他在两淮盐运使任上,时“淮南煎波”,“所出纯杂不一,有上盐次盐之异”,但却无上盐、次盐之不同价格,导致商人只售次盐,民众待购上盐,“售既不行,待又不得,商民交困”,因而“鹾课(盐税)屡缺”。针对这一弊端,郑大进亲自“为之审辨盐色差等”,明确了安盐、梁盐二种价格,奏请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从而促进了盐业的发展,朝廷的盐税也得以征收。

又如,在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任上,郑大进见上缴朝廷的黄、白腊原来逐年上调,每年需8000多斤,此后合为数年一调,造成上调之年往往难以收足,而且一年内骤征,百姓也不堪其敛。郑大进察得实情之后,奏称黄白腊产地仅有辰州、宝庆二府,宜分年收购存储。并下令二府提早一、二年购买,存贮于司库,每年定期调运。终于“得旨如所请”,既方便转运上调,也有利于发展黄白腊生产。

chnaces(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