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鼐(1402年-1449年),字万钟,谥文忠,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东王里村人。
明朝政治家,正统年间内阁首辅,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正统十一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1446年-1449年)任当朝首辅。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经筵讲官,撰成《宣宗实录》后,进侍讲,锡三品章服。正统六年(1441)由宰相杨荣、杨士奇推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
曹鼐是北宋政治家曹利用的后人,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少年豪爽,有大志,博览群书。宣德元年(1426年),中乡试第二,任代州(今山西代县)训导,改派江西泰和县典史。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成癸丑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正统五年,因杨荣、杨士奇举荐,进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正统十年,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英宗亲征,遇土木堡之变,乱军中被杀。明景帝继位后,赠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 他少年豪爽,有大志。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能诗善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高中状元,时年31岁。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经筵讲官,撰成《宣宗实录》后,进侍讲,锡三品章服。正统六年(1441)由宰相杨荣、杨士奇推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曹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能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英宗因其贤德,进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但英宗昏庸,奸阉王振擅权,王爵天宪,悉出其口,生杀予夺,任己爱憎,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压制百官,其聚敛之金银达60多库,从此朝政日非,边防也随之空虚。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求婚为借口,举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张英宗“御驾亲征”,同时擅自调集大军。曹鼐和兵部尚书邝、兵部侍部于谦认为朝廷毫无准备,不能仓促亲征,但英宗不听劝谏,在王振的挟持下亲征。曹鼐等只好护拥英宗随从,带领50万大军向大同进发。时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泞,粮运不继,“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遂使军队失去战斗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劝阻,请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绝。结果兵抵大同,遭到也先突袭,明军大败。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经土木堡(今怀柔县东南)时,被敌军包围。在混战中,曹鼐殉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一年后,英宗被放回。英宗复位后,感念曹鼐忠直,为国捐躯,追赠太傅。曹鼐在阁任相十年,“明敏爽朗,临事果断,能言善辩。王振专权,人莫敢忤,杨士奇死后,唯鼐尚能随事调护,所言多见从。”可见,曹鼐为相刚正不阿,敢于同权倾朝野的宠监抗衡,“土木之变”,以身殉国,不愧为状元宰相。
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载:明嘉靖御史蔡叆曾为曹鼐立神道碑、置祭田五十四亩,现今曹氏后人为状元墓地留祭田三亩。
曹鼐墓位于邢台市宁晋县,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朝廷为他修建的衣冠冢,宁晋县城内有他的状元坊、大学士坊,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墓地文物是上世纪文革初期,曹氏族人冒着极大政治风险将其深埋地下保护下来的,是目前宁晋唯一存有地面实物的历史名人墓地,1982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定为邢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shangxi0925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3052842124/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052842124
我的开心网:http://www.kaixin001.com/home/?_profileuid=159759852
我的人人网:http://www.renren.com/515314882/profile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xingtai_ningjin.html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index.html
我的腾讯微博:http://t.qq.com/shangxi1025?preview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