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简介

家乡区县: 城北区

历史概况
海东地处华夏民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据考古发掘,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本区民和县阳洼坡曾发掘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仰韶文化遗址,其它地方多处发现类似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的遗址。
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据传说,远在帝舜时,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相传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阳至陕西商洛一带地区。“西羌之本出三苗,姜姓之别也”,“徙之三危,河关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秦历公时,“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说明人们过着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开始经略“湟中”。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的郡县体系。安夷县曾长时期为汉护羌校尉治所。献帝十八年(213年),析金城郡西部置西平郡(治所在今西宁市),河湟各县改属西平郡。
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这一时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带设 置白土县,晋惠帝在允吾置晋兴郡,北魏废晋兴、左南、白土、允吾县,在龙支城(今古部)设置金城县,西魏改名龙支县;在化隆、循化 县境,北魏设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广威(治所在今甘都)二县, 属洮河郡,隶鄯州(治所在今乐都县)。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一支秃发部发展壮大起来,逐步占据了河西和湟水流域,建立起南凉王国,其都城曾建在今之乐都县。
隋唐时,今海东地区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乐都县先后为西平郡、部州、陇右道治所,一度成为陇右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四月渡黄河于临津关(今民和官亭),经古鄯到达西平郡,陈兵讲武,五月大猎于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马阴山),“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唐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道置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河西节度使理凉州,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八千八百匹。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从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一百多年中,唐与吐蕃的关系既有“交马互市”的和平安定时期,也有兵戎相见,征战不息的年代。特别在公元735年至749年,冲突逐步升级, 在廓州积石屯田区(今循化、化隆一带),双方反复进行了极为残酷的争夺战,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安史之乱后,唐军内调,无暇西顾,吐蕃乘机东进至甘陕,河湟地区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不复统 一,唐末,“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时,今海东地区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角厮罗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县)、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角厮罗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角厮罗统治时期,军力强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被青海吐蕃和后来的藏族传颂为传奇式英雄人物, 现被列为世界名著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格萨尔王就是以角厮罗为原形创作的。公元1097年,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崇宁三年(1104 年),角厮罗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暖星*(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