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恩施经济发展

家乡区县: 湖北省建始县

财富值双倍 检索优先 专属展现 同行交流效经济作物;同时,加快发展林果业和茶叶,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世行项目等项工程实施的机遇,大力发展以袖子为主的鲜果、以银杏为主的干果、以名优茶为主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目前,全州高效干鲜果和茶园面积已达到300多万亩。鹤峰的薇菜和香菇、宣恩的白柚和茶叶、利川的莼菜和黄连、巴东的蔬菜和银杏等各具特色,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突破性发展畜牧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他们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重点和突破口抓紧抓好。2000年上半年出栏生猪同比增长11.77%;出栏山羊同比增长22.7%;肉牛、家禽、禽蛋产量也有较大增长。同时,各地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畜产品的价格基本稳定,农民增收有保证,2000年上半年全州畜牧产品收入达8.4亿元,同比增长11.89%。目前,全州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7%。 全面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抓好种子工程实施,突出优质新良种的推广。2000年全州示范推广优质稻面积11.6万亩,双低油菜面积46.2万亩,优质脱毒种薯面积81.8万亩,茶叶无性系良种面积2.l万亩;果树以高接换种为主的树种、品种和品质改良成效显著;生猪、山羊等优质品种改良有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争创了一批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州委、州政府围绕6大支柱产业,狠抓了10条“龙型”经济,并把龙头企业的培植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重点。1999年以来,全州兴建、改建、扩建龙头企业42户,发展养殖大户6.7万户,发展二三产业专业户2.5万户,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新格局。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年纯收入占家庭经营年纯收入的60%以上,农户出售农副产品现金收入在1993年229元的基础上,增加3倍,达到900多元。 2.2 工业——区域经济之主导 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三次产业裂变的关键。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没有经济的振兴。对我们这个经济后发地区来说,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纵观当代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恩施州的工业经济发展既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投资,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也无法像沿海地区靠“两头在外”、“三来一补”那样起步。正因为如此,州委、州政府领导要求各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把握恩施州工业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优势与不足,走出一条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过五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建州以来,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9.14亿元(当年价)增加到2004年的164.19亿元,增长达17.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278元增加到2004年的4321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5.71亿元,城镇化率达到18.6%。可以这样说,成效清江漂流海外扬名。还有天下第一杉、中华土家第一城、荆楚第一石林、土家第一寨„„大自然赐与恩施人民一份份丰厚的礼物。 这里有东方情人节———土家“女儿会”;土家人的生死歌舞———巴东“撒尔嗬”;这里还有29首世界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古老的土家族苗族先人们留下的无价宝藏。这里的山、水、洞、城、情,无不让人神往,神奇美丽的恩施名副其实。 从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提供的数据看,2005年全州全年仅接待国内外游客216.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9亿元,外汇收入209万美元。2009年,全州接待游客达到663.59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5.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外汇收入625.43万美元。五年时间,国内外游客人数增长了2.067倍,旅游收入增长了17.239倍,境外游客和外汇收入也曾逐年增长态势。到2009年,全州A级景区达到19家。其中,4A旅游景区3家,3A旅游景区6家,2A旅游景区10家。而2010年更成恩施州旅游经济的“井喷年”,据媒体报道,仅“五一”和端午节,全州就接待境内外游客45.6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6269万元。如火如荼的恩施旅游业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加快恩施州旅游经 济发展的宏观思考。 客观地说,恩施州的旅游经济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恩施州的旅游经济态势未成。恩施州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亟待人们去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州的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与它的近邻湖南湘西、张家界、重庆奉节、黔江等地相比差距较大。就接待境外游客人数看,2004年张家界就接待过千万人次,湘西接待两百多万人次。而2005年的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才有“旅游业逐步发展”的统计数据。二是各景点的开发建设明显落后。还没有形成历史民族文化欣赏型、生态自然观光型、休闲度娱乐假型等专项旅游品牌经济,加上部分领导思想不新、交通相对闭塞、推介力度不足等因素,而使旅游档次低下,旅游空间狭小。三是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相对较弱。据统计,截止2009年,全州仅有星级以上酒店47家,床位4700多个。在今年“五一”、端午节等小黄金周,恩施州日均接待游客在5万人以上,从而引起各大宾馆人满为患,许多游客因为找不到住宿客房而不得不取消行程,或者游览一日,匆匆而归,要应对“十一”黄金周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四是缺乏旅游专业管理和导游队伍。尽管目前全州有旅行社4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但相关人员知识面缺乏、外语水平低、整体素质欠缺,不能满足游客和恩施州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有效推动恩施州旅游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五是宣传、信息相对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恩施,除了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等少数著名的4A级景点为外界知晓,其它景点如梭布垭石林、大水 井、彭家寨、庆阳老街等多数景点还养在深闺,很少有人知道。 加快恩施州的旅游经济发展,需要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一是注重特色原则。特色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要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恩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保持原貌原则。即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要保存和维护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吊脚楼,不能以水泥楼房取而代之。三是广泛参与原则。随着旅游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识别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比如,可以让广大游客也参与做社饭、打糍粑、包粽子、做油茶汤,让游客也来显露手艺,自然会受到好评的。四是和谐发展原则。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建设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即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摈弃民俗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协调发展。五是政府调控原则。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必须以恩施州经济发展 所提供的各种机遇作为发展的基础,保持旅游目的的质量和满足旅游者需求 的能力,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协作作用完善旅游规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恩施经济发展成果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增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恩施作为湖北省唯一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恩施经济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准确定位,调整战略 恩施要抓住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壮大自己,首先应该正确把握恩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准确定位,并据此调整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恩施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恩施地处中原腹地,在地缘上与部分西部省、市相连,具有承东联西,南北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是国家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如路网、管网、高速光纤网的必经之地。把恩施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范围,有利于改善西部进入中部、东部的交通状况,也有利于东部中部更快捷地参与西部大开发。同时,恩施也是我省参与并服务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与西部省份相比.我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与东部省份相比,我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我省可以作为东部产业优势向西部推进和西部资源优势向东部扩散的桥梁和纽带,恩施独特的区位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的不断实施,将加快恩施扶贫攻坚进程;加快其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恩施自治州将成为湖北省经济增长中新的重要的一极。 同时也应该看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东、中、西部经济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看到思施在西部开发中的优势和机遇的同时,还要冷静分析将面临的挑战。从面临的挑战看,主要体现在:一是恩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恩施自治州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水平。1999年恩施人均GDP为2919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6514元的45%。要赶上或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必须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二是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2000年恩施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43.5:28.8:27.37,二、三产业比重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三是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7%,比全省的平均水平61%高出2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

根据恩施实际,应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 (一)以构筑“大通道”网络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恩施要抓住机遇,抓好“五网”建设,即路网、通讯网、电网、天然气网、广播电视网,加快构筑高速公路大通道、铁路大通道和管输大通道等三大通道。主要抓好宜万铁路恩施段、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318、209国道等级提升和巴东长江大桥、恩施南里渡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 (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也应该是恩施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生态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各地生态环境有着自身的特点,且各地的经济、社会状况也有所不同,因而生态建设的侧重点不能苛求一样,在实施国家制定的生态工程规划时,运用的手段和方法也应力求从实际出发。二是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品结构。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恩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重视培养、使用人才。要把教育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基础来抓,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向时,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扩大教育投资,除了现行的投资渠道外,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国家和非教育部门在西部办学,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政府要给予优惠政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改善偏僻地区的教育状况,大幅度提升恩施州的教育水平,为其经济的腾飞准备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五)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市场化取向,积极推动各项改革顺利进行。一是要深化国企改革。要按照中央精神,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进有退,可以做大的做大,必须提高的提高,能够救活的救活,应该淘汰的淘汰。要进一步规范已改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明确职责、理顺关系;要健全企业分配、人事和劳动管理制度。二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根据恩施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的实际,要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组织领导 西部大开发与恩施大发展,不仅是恩施的大事,也是全省的大事。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动员全省的力量支持恩施的开发建设。 

近秋微(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