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二)

家乡区县: 周口市淮阳县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据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 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画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他造干戈、饰武功,统一四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综合各个部落的特点,创造了龙的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后炎帝神农继都于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艺五谷,率领先民步入农耕社会。所以说,淮阳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体的象征。夏,陈属豫州。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建陈国,筑陈城; 以国为姓,陈胡公妫满便是陈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孙、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就生于陈国苦县。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历经38年,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秦时这里初设陈县,后置陈郡,公元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阳。在六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淮阳五次建都,四次封国,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则国,统制则郡,南北迭辖,州县兼置,始终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国务院撤消淮阳专区,才改为县治。所以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淮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历代帝王称为“开物成务”之风水宝地。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在这里著书讲学长达四年之久,为他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留下了“陈蔡绝粮”千古佳话。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有《陈风》十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等文坛巨匠在这里都留下了歌咏淮阳的不朽佳篇。包公陈州放粮也发生在这里。

历代发展

据传原始社会时期,淮阳为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都。

淮阳县夏属豫州境。禹受命将尧姓封于陈。

殷封虞遂于陈。

西周初,武王封妨满为陈侯,陈为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春秋末,楚灭陈。战国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

秦置陈县,初属豫州颍川郡,后属陈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率农民起义军都于陈,号"张楚"。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兖州。

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兖州。

东汉明帝改新平为陈国,章帝改为郡,陈县属之,隶豫州刺史。

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郡。明帝封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后复作郡,隶豫州。

晋武帝合陈郡于梁国,封司马彤为梁王,陈县属之,隶豫州。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以陈令属南梁太守,隶南豫州。

南朝齐置南陈县,属陈郡,隶豫州。

北魏合陈县人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

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

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陈州名自此始),项县属之,隶北扬州。

隋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

唐宛丘县析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

五代宛丘县属陈州。

梁隶忠武军节度使。
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后升淮宁府,隶京西北路。

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

元宛丘县属陈州,隶陈梁路。

明废宛丘县人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初仍明制,隶河南布政使司。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卫归陈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陈州为直隶州,县为附郭,仍统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

h709985155(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