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之墓

家乡区县: 陕西省洋县

麦苗青青,和煦的阳光照在人身上,行走在少陵塬上,一座座大小冢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苍凉的历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无数伟大的先贤们,让我感召先人伟大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后人唏嘘不已,他们的胸膛里流淌着先人的血脉,他们在改造着这块土地的同时也把新的传奇继续演绎下去。

沿长安县韦曲至鸣犊(韦鸣路)公路向东,上鲍陂坡,东行约一公里,有一所村子叫郭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南边是郭庄,北面是张候坟村。村子东临浐河西岸,可望见狄寨原。北接常兴村,西联三益村,南面和东曹村新庄村接壤。

郭庄与张侯坟村这两个村子据《长安地名志》载,都与张勇墓有关。

据《清史》、《关中胜迹图》、《咸宁县志》、《长安新志》、《长安县志》《长安地名志》《长安史迹略述》等书记载:张勇、字非熊,明末清初咸宁人(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贾里村人,原籍为陕西洋县)。明末为副将,清顺治二年(1645年)归于清,先后平定了甘州、肃州等地之乱,兵下云南等,康熙时因云南吴三桂之乱,危及甘肃庆阳,平凉等地,张勇领兵平定,以军功封为太子太师一等侯。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病故甘州,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祭葬,谥襄壮。后人称为襄壮侯。《清史稿》载:“张勇身经百战,克州五,州县五十,右足中流矢,不能履,常以肩舆督战。临敌若无事,而智计横出,每以寡胜众。用人尽其才,往往卒伍为大将”。
张勇死后赐葬于少陵原上,据《长安地名志》载:郭家庄为当年修建张侯坟时,从渭河以北而来的郭姓石匠,在坟修成后,遂居于此处,逐渐形成现在的村落。张侯坟村,为张襄壮侯的后代,张氏祖墓有封地,为便于每年祭祀,后遂居于此,形成村落而得名。
张侯坟墓葬及所存石刻从村北穿过村庄至村南,现遗存自北向南依次为:封土堆一座形如圆锥,高约八米。其旁原有陪葬墓两座,现存陪葬墓一座,高约三米。墓前原有石雕件,从南至北依次为,石羊(一对)、石狮(一对2010年冬已被盗)、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武官(一对)、石牌楼一座(高约六米)、石蹲狮(一对)、祭祠、墓碑等物。在 “文化大革命”中,石牌楼被推倒,击碎散落于田间地头,村中道旁。
神道碑位于村北,碑身高2.9米、宽0.98米。碑正面阴刻楷书碑文,内容记张勇生平事迹和功绩,可知该碑立于雍正十一年。石翁仲通高2.85米,为典型的清初武将形象,头戴圆顶头盔,面容饱满,双眼圆睁,身披鳞片状铠甲,双手执宝剑于胸前,腰间系一腰带,脚登战靴。

张勇后人张湖领着我前后看了祖坟和祠堂遗址以及石人石马,站在牌楼遗址前,遥想曾经的壮观场面,看着如今的断碑残柱和躺在地里无人问津的石人,感慨万千。

该村东南有一塌塌冢,人叫簸箕坟(该坟虽属新庄却离张候坟近在咫尺,不得不说),据说是千古一相汉时丙吉墓。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渊博宽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太子的师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

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春天,丙吉病危,去世,谥号为定侯。葬于宣帝侧。《咸宁县志》所载“丙吉墓,鲍陂原南,俗呼‘塌冢’”正好相合。

而原先一直被认为是丙吉墓的新庄北二公里处圆冢,已被证实不是丙吉墓。嘉庆《咸宁县志·陵墓志》记载:乾隆四十一年,巡抚毕沅、知县丁尹志立石题丞相丙吉墓于此处。1956年还被列为生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1月26日文物普查时,从被雨水冲陷的盗洞挖掘出土墓志两合:一为《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并序》,一位《大唐刘道应妻故闻喜县主墓志》。刘府君,名道应,妻李婉顺乃唐隐太子李建成次女,葬于公元661年,后刘死于公元681年,夫妻合葬。这一事实证明,此墓非丙吉墓。而丙吉墓在哪里呢?据西安文史馆的王井南先生三探少陵塬,走访多位老人,结合地形得出,簸箕坟即丙吉墓。清康熙《咸宁县志》所载‘塌冢’”正好相合。明·马元善《题丙吉墓》五言诗一首,诗曰:牛耕识相度,羊牧叹童蒙。此日君臣葬,当年婴杵功。悠悠浐水泮,膴膴杜陵东。露草秋藏兔,夕阳晚咽鸿。也可佐证此墓乃丙吉墓。另外,此墓位于杜陵原东岸,原下即是浐河河道。墓坐北向南,占地宽广,宏伟高大。目测其封土高约十余米,墓基四周经步量各在50米长。也符合丙吉死后葬宣帝陵东最大冢一说,更印照了马元善的诗,以此本人赞同王井南先生之说法。

往者往矣,如今的郭庄却焕发出新颜。

郭庄现有人口500人,约一百二十户,其中劳动力311人。其中郭姓占三分之二,张姓占三分之一,武、周姓几户而已。郭庄村域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5亩,人均耕地1.57亩。

2009年末人均纯收入7793元,2010年预计8494元。集体资产积累达30万元。

本村经济以种植、运输、建材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西瓜种植23户190亩,禽畜类养殖11户2100只(头),常年务工人员210人。有运输车辆32辆。

该村以种小麦为主,兼种经济作物西瓜。村现任支书张青说他1991年长安钢厂破产回家先是承包了百十亩地种植石榴,效果不好,便改为种植了四十亩西瓜,没想到这地方水土种的的西瓜皮薄瓤红沙甜,当年便卖了不少钱,才引起其他地方以及村人的效仿,如今大兆的西瓜满西安人都知道,还归功于他呢。郭庄不少人在西安搞建筑业,因此而发了家,村里还有两家砖厂,从而带动了许多运输专业户,专为砖厂拉砖,解决了不少剩余劳动力。

解放前村子大约有二百人,靠天吃饭,张后村也就是十几户人,郭庄多点也不过四五十户。1991年就当郭庄村主任后又成为西安市长安区十六届人大代表的张青介绍村里2008年开始,为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积极策划、实施人蓄饮水工程,全村实现了自来水化,同时加大了改厕力度,改厕达到85户,改厕达81%。累计投资210余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4条,5800米,硬化出村路2000米,与韦鸣公路等区道相连;浆砌排水渠2500米,栽植道旁绿化树木450株,安装路灯50盏,村内道路硬化率、绿化率、亮化率分别达到100%、85%、90%。同时也是大兆街办有线电视进村的第一批自然村。在村北打200米深井一眼,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让群众吃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2010年村修建文化娱乐休闲广场1个,分为篮球场和健身广场两处,广场面积630平方米,配套健身器材15套,设施齐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并且通过市上新农村验收,成为新农村重点示范村。现在的郭庄别看村子小,由于搞多种经营致富的人多了,有小车的农户很多,有的还盖起了别墅,叫人对这小村却不敢小觑。村子里道路整洁,街道两旁的柳条已发出嫩绿的芽儿,舒适的环境让人心里也很舒畅。健身器材在道路旁随处可见,村文化广场也于2010年建成,极大丰富了村人的文化干活。

暮霭下的少陵塬苍茫而浑厚,往东是悠悠的浐河和雄壮的狄寨塬,村西北也有几个大冢,孤寂的伫立在那儿,和苍茫的土塬融为一体,我仿佛听见许多汉时的明时的先人在孤茔里呜咽,这种声音穿透历史,穿过张氏祠堂的残碑断柱,穿过丙吉孤寂尚未识真面目的塌塌冢,似乎告诉后人在发展的同时千万保护祖先遗留的东西,否则留下许多千古遗憾。

岳冰(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