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993年——1059年),男,北宋学者。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胡瑗小时候学习很刻苦,并且自负不凡,天资过人,七岁时便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三岁时能通读五经。虽然家庭生活及学习条件差,但他求学之志不减寸分,常以圣人、贤人要求自己,成为乡里引人瞩目的才子。当时,就有人对他的父亲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
胡瑗,江苏如皋市南乡胡家庄人。祖籍陕西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20岁北上泰山,苦读十年。学成后南归,在吴中设坛讲学。宋景祐二年(1035)被聘在苏州郡学教授,期间,范仲淹荐瑷去开封以白衣对崇政殿,授秘书省校书郎,参与更定雅乐,研究钟律、钟磬等乐器。康定元年(1040)受湖州太守滕宗谅之聘来湖主持州学,住在月河燕居堂(今月河街道)。他提倡教育“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学”。曾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在学校设置经义和治事两斋。他严立学规,教人有法,以身示范。“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采用分班教育与讨论、质疑答辩、联系实际等多种方法和重绘失传的古代祭天地人的“三礼”仪物挂图教授。率领学生以亲历山川情势,“从其游者常数百人”。重视文娱体育,他告诫学生食后不可伏案久坐,以免妨碍气血流通。要学生开展习射、投壶等游艺活动。注重礼教,学生“信爱如其父兄”,师生关系很密切。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育制度(亦称分斋教法),一反宋代以诗赋为重的科举教育,培养了许多人才,当时“东南公卿、伟人,大多出于胡瑗门下”。这种分斋教育,独“湖学”所有,“故天下谓之湖学多优异”。
庆历四年(1044)朝廷开天章阁,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经考察总结,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约皇祐元年(1049)经范仲淹推荐,胡瑗被召之京师太学。在太学执教期间,“其徒益众”,又培养了不少人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他教的学生,言行举止,“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瑗弟子。”皇祐四年(1052)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嘉祐元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下侍讲,仍在太学教授,直到“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告老居杭。在他离开学校“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嘉祐四年(1059)六月六日病逝杭州,享年67岁。次年,十月五日移葬于何山墓地。
胡缓的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想通过教育扭转当时浅薄浮化的社会风气,他想通过教育来安邦治国,这些愿望通过他一生的不懈努力都已实现了。他以顽强的精神和意志而忘我工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深得当时许多人的信任和爱戴。王安石称他为“天下豪杰魁”,确是名副其实。胡瑗的墓地处,昔为游览胜地。宋苏舜钦游何山诗中说:“今古何山是胜游,乱峰萦转绕沦州”。今日的何山幽谷,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当地人民群众的努力,变得更加优美,引人入胜。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胡瑗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