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篇:寿礼和丧礼

家乡区县: 云浮市云城区

寿 礼
云浮的老人到了“花甲之年”(60岁)便开始“做生日”,行“寿礼”。寿辰那天,儿女聚集,出嫁了的女儿和亲戚均备猪肉、面、鸡、酒、果、饼之类的祝寿礼品前来庆贺,并欢聚一餐。席间,向老人敬酒敬食,祝老人“长命百岁”。富贵官宦人家,张灯结彩, 挂寿图贺联,陈列寿饼果品,点红烛,放鞭炮,摆筳席,请宾客,搞得异常热闹。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仍有“做生日”习惯,但礼俗已简化,只是儿女亲戚买点寿礼食品欢聚一餐以示庆贺。近年来云浮的干部和居民“做生日”,亲朋多送“生日蛋糕”和衣物。青年和小孩也时兴“做生日”,邀请一班朋友聚集一处吃蛋糕、吃果品和唱歌跳舞等。
丧 葬
病人危殆之时从房移于厅中,俗称“出厅”。子孙亲属聚集病人旁“送终”。人死后,孝子即向亲友发出讣告 (因子悲伤过度,由侄儿代笔,故称“司书侄”)或派人口头哀告,谓之“报丧”。然后请杵祚把死者安放在大厅地上,身头手足安放平正,双脚朝门,男的放在左侧,女的放在右侧,并在死者头侧点一盏小油灯 (意为亡人照冥路),在死者脚前垂挂灵帐,设奠台摆祭品、燃香烛。亲属披麻戴孝,痛哭不绝,昼夜席地坐于奠台前护尸守灵,待亲友前来吊祭。吊祭者备奠仪、祭品 (水酒、豆腐、芽菜、粉丝之类)和挽幅,男的到奠台前点香烧纸行礼,女的行至村口便嚎哭到屋内灵前跪拜,一直哭到亲人劝止。入殓前,孝子率亲朋哭赴河边投钱子水中“买水”,用瓦器装回后取巾为死者洗脸,请杵祚为死者梳洗、更衣穿鞋人棺。含殓 (封棺)时,所有亲人嚎啕大哭,孝子孝女由大到小依次沿着棺边跪行一周,并要手执杵祚握着的斧柄向棺盖左侧的一口“子孙钉”敲一锤,轮遍后便由杵祚加钉用香胶封闭。出殡日,亲友另办三牲潜礼祭奠。丧家把领柩用的“婉” (以一旅青竹长 1. 1 丈,用白纸、红布书死者姓名年岁悬挂其上)和亲友送来的挽幅 (俗称祭轴)挂起竖子屋前,把灵柩、祭台及一切祭品移出屋前地坪,由亲属和亲友哭祭一番。出葬时,沿路燃鞭炮放纸钱 (谓之“路钱”),孝女点着篱竹火把嚎哭走在前 (意是后代为亡人照亮前路和墓穴)。随着是低头痛哭捧着神主牌 (死者的灵牌)的孝子 (应是长子)和拿着招魂幡的“司书侄”以及举旗扛挽幅的人员, 4 个杵祚抬的灵柩及一些扶灵的人居中,跟着后面的是哭啼着的妇人和亲友。除点火把和扶灵的一直送灵至墓地外,其余的人在行一短程后便停下目送灵柩片刻,而后绕道回来 (意为不走旧路)。妇人在归途中采嫩叶插在发髻上 (常青之意)。出殡后,厅中设灵台 (男左女右),孝子把神主牌、“司书侄”把招魂幡放回灵台上,谓之“回灵”。稍后,行一小仪式,把灵台上的“灵屋”、灵框等东西拿出屋外旷地烧毁,打扫厅堂,去白为红。富豪人家祭丧较为隆重,设孝堂,安灵位,高挂挽联,请道士设道场,为死者超度(称“做功德”)一天两夜或数天数夜。有的还设祭堂,请当地名人学士主祭,诵祭文,唱挽歌,三跪九叩首。有的在葬后“做七” (人死后第七夭为头七,共需行七个七的小祭奠,每个七都由死者亲属哭祭。)
新中国成立后,旧俗曾一度渐废。治丧时以佩白花、戴黑纱、献花圈、开追悼会的形式表示哀思。这种形式逐渐推广到农村,近几年云安西片也有个别地方恢复旧礼

me(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