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码头
临江门已有200年历史了
原来,五圣宫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即1743年以前。根据碑刻记载,五圣宫自蒲庙“开市以来即有斯庙”,历时近300年。也就是说,还没有蒲庙开圩之时,当地就已有五圣宫了。雷升告诉我们:“蒲庙开圩以前原是一片荒山野岭,人称‘蛮瘴麓’。”如此荒凉之地,怎么会有人在此修建庙宇?
说起来,五圣宫的建立还与不远处的码头有关。从五圣宫沿着老街的几条新旧建筑掺杂的街道走去,穿过一排排古旧斑驳的老骑楼,转过半圈,就到了有200年历史的清代石门临江门下。门外一江横流,踩得光滑的狭窄石阶下,便是蒲庙的最早的码头大众码头。码头很小,几只无人老舟径自泊在边上,倒像是过去人家打水洗衣的地方。不远处,还有一个稍大一点的东兴码头。当年邕江上来来往往的过路商船便停靠于此。
江河漂泊的生意人最希望顺风顺水,一路平安。停靠于此的商人常常要上岸歇息,顺便烧香拜神,祈祝平安。于是,有人在离码头的不远处修建起了庙宇。五圣庙最初由谁而建,已不可考。但可以想象,应是四方商客共同捐资建筑。“建筑五圣宫的石条来自广东;屋顶的琉璃瓦也是广东石湾出产。不久前还有石湾人找到这里来,请求拿几片琉璃回去,作为石湾琉璃发展的考证……”文物所办公室主任刘炳政说。
而客商们不仅一同修建起了这种庙宇,更是将各地的信仰带到了这里,于是出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五圣”共聚一堂的情景。
当年来来往往的过路商船便停靠于老码头
老街盛景
不知道是不是“五圣”的保佑,随着水上商贸的发展和本地经济的兴起,蒲庙的码头越来越多,庙宇也增加了不少,曾有轩辕庙、“十八奶娘庙”、花婆庙、北帝庙、三圣宫等。而码头附近逐渐成街成镇,人气日盛。从临江门到五圣宫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蒲庙老街,成为商铺密集之处。老街上的老人李昌荣告诉我们,当年老街骑楼下都是做生意的,有粉摊,有布行,有卖粮煤、生油的。老人还记得当初还有一些商业大户,如“泰和生”“恒和烟行”“高泰杂货”“添和杂货”等,大多卖的是盐、米、酱油、糖等,附近的物资聚集于此,又从这里,由货船顺着邕江运到各地。
由于本地盛产糖,不少广东客商专程从这里贩糖回去卖。临江门下“帆桨如织,挑夫盈途”。老人们还记得,当年蒲庙还有两家比较大的商船,一曰“进利号”,一曰“有利号”。
如今,当年渔船往来的情景已经不见,当年气派的骑楼、老街已经斑驳。但江面上的“彩虹桥”和江对岸的楼宇却述说着新的繁华。而五圣宫里香火依旧,四方群众不时来此上上香。
五圣宫寄托了当地居民和四方商客安居乐业、向往幸福平安的心愿。“五圣”共处的胜景更是透露着当地人包容、胸怀宽厚的朴素精神,以及商贸发展的信息。如今五圣宫已经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庙宇从建筑和内容上所具有的独特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和科学价值吸引着更多的专家和游客前来观赏考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