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文化记载(一)

家乡区县: 山西省孝义市

行孝仗义,包容大气 (一)行孝仗义,包容大气 孝义市历史悠久,是有记载的全国置县历史最早的九县之一,素有三晋宝地、吕梁明珠之美誉。历史的长河孕育了孝义人民“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淳朴民风,郑兴行孝大孝堡、义虎救樵夫、霍冀捎书仁义巷、锯树留邻等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数千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包括皮影、木偶、碗碗腔、贾家庄婚俗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秧歌、悬空椅、八音会、泥塑、刺绣、剪纸、面花、皮影、雕刻等民间文艺;孝义古城、宋家庄民俗大院、中阳楼、三皇庙、慈胜寺、临黄塔舍利寺、石践村报国亭、马牡丹烈士陵园、兑九峪战斗遗址等古建旅游资源。 从孝义的文化资源中可以发现孝义有两个全国“独一无二”:一是孝文化和义文化合体的“独一无二”;二是皮影和木偶在同一城市的“独一无二”。孝义拥有的这两个全国“独一无二”,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孝义文化若以这两个“独一无二”为切入点,及早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对孝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全国道德建设的核心文化——孝·义,既是孝义市的“根”和灵魂,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其影响范围涵盖中华大地乃至华人地区。 (二)孝义名称来源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 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为纪念孝义得名1380年,孝义市以“割股奉母”和“义虎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的城市形象。

27hanhan(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