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班---沂水方言

家乡区县: 山东省沂水县

在沂蒙山老区,因参加识字班的多为年轻妇女,后“识字班”演化为对年轻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的称呼。

一般女孩到十五六岁,出嫁之前,就可被称为“识字班”,大姑娘的意思。(相应的男子被称为“小青年”)流行于临沂、日照等地。

识字班,是地地道道从大店镇(曾是山东省政府驻地)传播到整个山东解放区的。它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妇女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代名词,后来成为山东部分地区方言中对年轻女子的称呼。

小女孩的意识,比如我们说小姑娘,小女孩就可以说“识字班”

在沂蒙山区,至今仍有把年轻姑娘称作“识字班”的习惯。 旧社会,沂蒙山区十分落后,抗战时期,中共山东省委长时间在此驻扎。在革命战争中诞生的山东省妇联也活动在这一带。在党组织的领导和省妇联的直接指导下,各地纷纷成立了妇救会,姊妹团等妇女组织,广大妇女站岗、放哨、查路条,传递情报,拥军支前。但是由于她们大都不识字,看不懂书报,查路条也辨不清真伪,影响了妇救会的工作。 1941年,山东省妇联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宣传大纲中发出号召,提出要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学文

 

识字班,是地地道道从大店镇传播到整个山东解放区的。它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妇女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代名词,后来成为山东部分地区方言中对年轻女子的称呼。怀着对这一名词的好奇,青岛科技大学赴莒南社会实践队探访了当年的“识字班”。

大店九村78岁的庄乾和当时还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是村里识字班的班长。她回忆说,每天正午12点,她的哨子一吹,村里六七十名年轻妇女,立刻就会聚到村头,一同上课。当时的老师,是一名《大众日报》的编辑——一位二十多岁、姓赵的年轻人,五冬六夏经常只穿一件黑色的旧夹袄。而当时的许多青年妇女们,都是像庄乾和一样从识字班开始,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成为村里的积极分子。

除了上识字班,村里妇女另一项革命活动,就是站岗放哨。今年80多岁的王玉香,当年只有17岁,是抗日妇救会中的一员。30里外的赵家岭、汤头、黑云岭等村庄,都是鬼子和汉奸的据点。虽彼此底细不明,但双方平时都是彼此观察,互相提防。晚间,通常是精壮的年轻武工队员在村头山上巡逻放哨。而到了白天,这一任务就落到了儿童团和妇救会身上。王玉香现在还清楚记得,站岗时,常常远远地看到前来侦察的汉奸。一次,敌人来犯时,王玉香因为站岗耽误了撤退的时机。等她和母亲慌不择路地跑到山沟时,发现正误闯进我们武工队与敌人交火的战场中间,经历千难万险才躲过一劫。

高英杰(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