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是广东省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汉族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在这一天村子就是吃货的天堂,其热闹程度从交通状况就可见一斑——专门交警到场指挥,下午5、6点高峰交通近乎瘫痪。年例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盛会,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作为一种盛大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湛江吴川及邻近的茂名电白县、化州、信宜、高州、茂南、茂港、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
“摆宗台”是菩萨巡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供桌。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茂名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和煮制的一只只鸡,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给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年全村人的同心结,和驱魃迎神的红色的阵。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跳花棚、飘色、舞春牛、舞龙、舞狮、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睇大戏: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而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的喜庆与社会的和谐。“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地区各村庄演出。此外,当地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戏等都齐齐出动,轮流在各镇表演;一些艺术界的大腕明星也会到这个地方助兴。在粤西地区,传统粤剧依然是农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节目,特别是每年年例,有时一个村就有二三台大戏一起做,农民看大戏比城里人看流行歌星演唱会还要热闹。村民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传统节目外,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张灯结彩,各类粤剧团活跃于各乡镇演出。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来助兴。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鬼仔戏: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茂名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艺术。新编的《茂名市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地。”由此可见,木偶戏在茂名地区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