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离惠东县城平山东南53公里,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历史上商贾云集,还有戍边军事,逐渐形成平海独特的语言——军声,全中国仅平海拥有的语言。
1991年2月平海被广东人省民政府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中文名平海古城
地理位置惠东县平海镇中心
始建时间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建成时间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
城墙周长1733米
城墙高度6米
城门数量4
荣 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目录
1古城历史
2基本构造
3古城概况
▪ 古城语言▪ 平海歌曲▪ 宜人气候▪ 农业生产▪ 其他信息4景点介绍
▪ 平海古石桥风▪ 十字古街▪ 七星井▪ 甘泉济师
1古城历史编辑
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1]
2基本构造编辑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的原古城墙周围1700多米,高6米,川烧制的砖垒筑、有871个城斗眼。[2] 现已大部分拆除,只留4城门。
古城有四个城门:
东门是最易受到攻击的城门,因此也是唯一建有“瓮城”的城门,利于御敌,在俯瞰图中,瓮城即是“钟城”的钟耳。
西门是古城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厚1.4米、高2.4米、宽2.5米,城楼长16.8米、宽10.6米,总占地178平方米,高7.1米。抬头仰望,西门城楼造型洗练,雕梁画栋,充盈着民族建筑特色。
南门为“天子门”,正门中横卧一块稍微隆起的石头,称为“奠基石”,两侧各开一个小门,城内人家出殡,不得从南门经过。
北门两侧刻有“北极御星恒日月,玄天隆帝配千秋”的对联。[3]
四个城门上均有城楼,但随着战争价值的褪去,城楼现已被当作神庙使用,目前供奉的神明如下:
东楼“晏公爷”,南楼“协天大帝”,西楼“华光大帝”,北楼“玄天大帝”。
四庙:东北角“玄檀爷”,东南角“阿庙妈”,西南角“张飞公”,西北角“包公爷”。
古城设四局:火药局、冲口局、军账局和沙尾局,城内四条街正向4个楼和门,并交叉呈十字型。
有二座衙门:守府衙门和大衙门。9个水井以及义学、盐厂、城隍爷、文章公,东岳庙、龙泉寺、榜山寺、普照庵、城外有八景,西门外设置军士练武场。日换星移。古城建筑大部分已毁,经过多次修缮,而今,4个楼门仍保存完整。城门建筑坚固。各个城门厚10.5—14米,高3—4.2米,外宽2.5米—3.6米,内宽3.2米—3.5米。垫脚用整齐的石块,青砖砌墙,砖线整齐划一。城楼建筑精巧,在各殿顶、脊壁、檐口、殿堂,或雕刻,或镶嵌陶瓷,山水画玲珑剔透,人物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可见,当时人建筑呕心沥血,既在建筑防盗上做文章,以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堂皇。[2]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3古城概况编辑
古城语言
古城独特的渊源与地理环境,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 平海古城
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因而,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4]
古城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演化,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为东江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4]
平海军声已经被国家列入濒危语言,并有学者对平海军声作了深入研究,著有《军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成果)。[5]
平海歌曲
平海古城
平海渔歌,腔调优美,隽逸抒情。曲调达40多种,已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建国初期,渔歌手苏墨水把渔歌唱到北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5年,惠东歌剧团以独特风格的平海渔歌对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1976年全国渔歌改革座谈会在惠东召开。
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中,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项目像文化艺术海洋中的一朵朵奇葩。[6]
宜人气候
平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随着社会的进步,平海不再是以农、鱼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已经变成了农、渔、盐、工、商、旅全面发展的海滨城镇。[6]
农业生产
平海出产稻谷、番薯、花生、马铃薯、蔬菜等。那里的马铃薯和反季节蔬菜以优质、高产远近闻名。平海苦瓜是经科技栽培、改良的新品种,体大嫩脆,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平海的马铃薯和蔬菜大部分出口香港和内销惠州、东莞、深圳等地。海产品有马鲛、鱿鱼、鳗鱼、石斑、龙虾、鲍鱼、鲜蚝等。到2013年该镇已形成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商品生产基地。[6]
其他信息
平海古城之城隍古亭
距离古城两公里的南门海湾,长六点五公里,离岸边百米内,海底平坦无礁,水深不过齐胸,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6]
平海西南部沿海的碧甲海湾,具有浪小、水深、避风的特点,是天然的优质海港。有关部门正对全面开发利用碧甲海湾进行可行性论证。到2013年已建成二千吨级的码头,修通了一条柏油面的疏港大道。[6]
在碧甲,还储藏着大量的石英砂。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在碧甲冶炼石英砂,至今还留下炬炉的烟窗。直至2013年,石英砂仍是平海出口产品。
4景点介绍编辑
平海古石桥风
平海古城
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石桥头村口有一座建于清朝的4桥墩5孔石桥,该桥历经230多年风雨的侵蚀,除河中一个桥墩部分坍塌外,其余桥墩及桥身均完好无损。石桥桥面宽1.4米,全长约30米。这是惠东境内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石桥。[2]
石桥头村因为石桥而得名。离石桥数十米有一座小土丘,土丘下有一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正月十日立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桥梁五度,今经年深久远,惨遭洪水伤颓,沙压桥梁,路坎成坑”,为方便村民进出,村中贤达出面筹集资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住之桥”。后面是建桥捐资者的姓名及捐资额的记载。
据此碑文推断,石桥始建于明朝,后被洪水冲毁,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村民介绍说,现存的石桥依然是当年的风貌,虽然每年都要经历几次洪水,且有时几乎淹没桥面,但石桥一直不倒。
十字古街
平海古城小巷
贯通于平海古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街道,即“十字古街”。与古城连接在一起,显得和谐得体。街道至今仍保持一排排、一座座古代民居的风貌。这些民居多是均衡对称式平面方形砖屋,为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演化而来的综合结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