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傩戏

家乡区县: 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傩戏

武安市固义村民间艺术。固义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冶陶镇东南2.5公里处,距邯郸市西南55公里,村庄北就龙虎河、南有南河,村南隔河便是鹊娥山。该村在华北平原的最西部,与太行山隔水相望,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族聚居村落。全村700多户人家,2700多口人。

相传这一民间活动始于明代,是元宵节期间开展的一种大型民间艺术活动。固义村演出的傩戏以“捉黄鬼”为主,恢宏神秘,内容丰富,改变了“长江以北无傩戏”的断言。傩文化活动从正月十四的迎神开始,十七送神结束,主要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舞龙、霸王鞭、武术等,正月十五的“捉黄鬼”演出为高潮。

《捉黄鬼》是一出沿街表演的哑剧。“黄鬼”是洪涝、干旱、虫灾、瘟疫等灾异的象征,更是目无纲纪、忤逆不孝、恃强凌弱、无恶不作者的代表。其形象突出了抢眼的黄,仅穿黄色短袄、裤衩,全身涂成黄色,四肢各有一把砍入肉中的效果假刀,鲜血淋漓。捉拿他的是阴曹地府阎罗王的三个鬼差:大鬼、二鬼和三鬼(又叫跳鬼)。三个鬼差诱迫缉拿黄鬼,黄鬼畏缩、躲闪不肯就范。三个鬼差缚住黄鬼,带到判官和阎王台前审判;最后黄鬼被押到斩鬼台抽筋剥皮。北方的正月里春寒料峭,捉黄鬼的活动早从凌晨开始。大鬼、二鬼和20名手持柳木棍(据说可以辟邪)的村民,将村里村外踏走三遍以驱除邪祟,是谓踏边;骑着高头大马的两个探马,在黑暗中出村迎接各路神灵,是谓迎神。黄鬼上午7点才出场,不时在三个鬼差和几十名手举柳木棍的村民的簇拥下,走街串巷,做着勾逗表演;中午,黄鬼被押到审判台执行极刑。最后是各种演出队伍进街表演,举村欢庆捉鬼胜利。 万物有灵,敬畏神明,是固义人的传统。迎送神、祭祀、演出,村民都很认真、虔诚,没有敷衍的成分。只要是和生活、生命有联系的神祇,他们都真心供奉;生活中的一点儿顺畅和欢乐,都让他们感恩、满足。他们不只是在表演、图红火、凑热闹,是真的把护佑自己的神灵请来,享受尊崇敬畏和美食欢娱。所有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不是靠演技,而是靠心灵的默契、感应进入情境和角色,与神共舞。其表演角色百余个,分天下、人间、地狱三个方面。天神有玉皇大帝、判官、大鬼、二鬼、跳鬼、探马等。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

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为简单质朴。“捉黄鬼”表演自晨2时开始,先由大鬼、二鬼、跳鬼和探马巡逻开始。天亮后由玉皇大帝出场,布置各种任务。演至中午,阎王出场,布置审判堂,由大鬼、二鬼、跳鬼将黄鬼捉拿刑场,处以抽肠剥皮之刑。整个表演一直进行到晚上。参加表演的各种人物达600人之多,还需马、骡近50匹,整个场面十分壮观。

据专家考证,武安固义为黄河以北“傩戏”仅存地。2006年“固义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小俊(2014-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