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
渭南素以
渭南农业
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为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商品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居全省前列,号称“陕西粮仓”。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
有耕地54.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1.6万公顷。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已突破20亿公斤。“十五”期间,国家将渭南确定为全国五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21亿元,涉及渭南8县市,总面积30万公顷。建成后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小麦135万吨,产值达3亿元。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已形成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坞、生猪、渔业10大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4,棉花总产约占全省的80%,在渭北五县市苹果优生区建成了6.67万公顷优质苹果基地,年产苹果53万吨。白水苹果、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县大葱、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等农产品远销国外。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7万公顷。秦川牛、奶山羊等在全省和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林地面积24.8万公顷,覆盖率为24.63%。经济林、核桃、板栗花椒、红枣、柿子等面积达11.43万公顷。水果面积12.22万公顷,其中苹果10.2万公顷,梨1.1万公顷。
工业已初步形成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机械、轻工、仪器、化工8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钼精矿、大型推土机、黄金、单晶硅、锅炉、杜康酒、矿泉水、纯棉制品等产品饮誉全国,远销海外。境内有秦岭、韩城、蒲城三大电厂和星罗棋布的火力、水力发电站, 已成为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31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8平方千米。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349.01 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05 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4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65 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3.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57.9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23 亿元。[1]
农业
建国后,经过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渭南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呈现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新局面。农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产业区,形成了粮、果、棉、油、菜、烟、鸡、猪、牛、羊、鱼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有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区)7个,优质棉基地1个和优质苹果(梨)基地县2个。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棉花总产约占全省3/4,号称“陕西棉库”。
1999年水果总产量达152万吨,“白水牌”红富士等37个品牌苹果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和全省名优果称号,渭南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建了一批工贸、农副产品、果蔬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年商品零售总额39.3亿元 。通十分便捷。108国道,101、106、107、201、 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与纵横贯通的陇海、咸铜、西延、西韩 、南同蒲五条铁路珠联璧合,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内国省道全面实现二级网化改造,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邮电通信发达,邮件处理日趋自动化;两条一级光缆干线穿境而过,并建成渭蒲、渭大、蒲白3条市内数字微波和光缆干线;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2.14万门,电信数据通讯、公众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全面开通。开放空间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内20多个出口口岸及市内市外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有出口产品300多种,相继参加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晋陕豫三 角经济协作区”、“关中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协作组织活动,并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结交友好。旅游业发展较快,199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亿元,已成为渭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进程 有所推进;果业、旅游等产业正在发展成为特色经济;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渭南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齐全,具备承载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能力,是本市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坚实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从现实条件看,我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农村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
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差。科研开发机构 、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不多,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不高,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财源基础脆弱,财政增支因素多,收入困难大。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建立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渭南为目标,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着眼于加快发展,立足于扩大内需,突出结构调整,加速科教兴市。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渭南建设成中国西部具有特色的农业大市、工业 强市、旅游名市。
综述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4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38亿元,增长4.7%,占生产总值的15.0%;第二产业增加值743.23亿元,增长15.3%,占55.1%;第三产业增加值403.40亿元,增长9.6%,占29.9%。人均生产总值25327元,比上年增长11.7%。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3.4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6.2%,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7]
第一产业
渭南市已形成了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52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 %。其中,夏粮293千公顷,下降1.6%;秋粮227千公顷,增长1.5 %。粮食总产量211.17万吨,下降5.9%。其中,夏粮97万吨,下降13.9%;秋粮114.16万吨,增长2.3%。
2013年渭南市蔬菜面积113.40万亩,比上年增长2.0%,产量225万吨,增长5.0%;水果面积260.4万亩,增长4. 7%,产量283.10万吨,增长0.4%;瓜类面积52.70万亩,增长11.9%,产量130.99万吨,增长11.4%。
2013年大牲畜出栏8.32万头,较上年增长0.1%,其中牛出栏8.28万头,增长0.2%,猪、羊、家禽分别出栏251.64 万头、60.26 万只、968.80万只,同比依次增长5.0%、4.6%、4.1%;年末大牲畜存栏28.56万头,较上年增长0.6 %,其中牛存栏28.45万头,增长0.6%,猪、羊、家禽存栏依次为216.30万头、102.70万只、1199.93万只,分别下降0.1%、4.7 %、5.9%。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1.57万吨、10.52万吨、39.26万吨,依次增长4.6%、4.8%、3.8%。[7]
第二产业
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3.30亿元,增长16.3%。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重工业1514.26亿元,增长8.6%;轻工业214.21亿元,增长4.2%。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05亿元,增长8.0%。其中,能源工业572.03亿元,增长11.1%,化工工业127.70亿元,增长11.1%;装备制造业93.58亿元,增长1.6%;有色冶金工业631.98亿元,增长4.1%;食品工业157.07亿元,增长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0.56亿元,增长39.0%;医药制造业4.13亿元,增长4.5%;纺织服装工业10.00亿元,下降19.5%。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5.51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利税65.05亿元,下降8.2%;实现利润19.71亿元,下降23.3%;亏损企业亏损额29.22亿元,下降8.7%。
2013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资质以上建筑业累计总产值213.81亿元,下降3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0.48亿元,下降46.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签订合同额373.40亿元,下降4.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70.73万平方米,下降1.9%。
第三产业
2013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69亿元,增长10.0%;电信业务总量8.60亿元,增长6.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9.97万户,其中城市家庭28.93万户,农村家庭37.9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4.01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35.92万户;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33.9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43万户。电话普及率25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数42.17万户。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26.60亿元,增长22.3%。
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2.29亿元,增长8.3%。 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2.59亿元,增长9.1%;餐饮收入324.64亿元,增长16.1%。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8%。八大类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8% ,衣着类上涨1.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2.1%,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1.9%。
201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22.40亿元,较年初增加174.67亿元,增长13.0%,其中储蓄存款余额990.62亿元,增加114.19亿元,增长13.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26.02亿元,增加103.49亿元,增长16.6%,其中短期贷款323.22亿元,增加59.74亿元,增长22.7%,中长期贷款361.21亿元,增加59.71亿元,增长19.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