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端阳节,沭阳人称“五月端”,也叫娃娃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其过法,与别处不同。
这一天,不论是沭阳城里还是乡下,天蒙蒙亮,家家户户都要在屋檐下插艾草、菖蒲或桃枝,以避妖魔鬼怪瘟神恶邪。因为此时节令已近夏至,气温升高,病菌活跃,瘟病容易流行,所以我们的先民就借端午节,搞一次防疫活动,而不是像南方人传说的那样,驾船去寻觅屈原的尸体。
早上家家都吃粽子。粽子一般都是在前一两天包好,外面主要用鲜嫩的柴叶,里面多用糯米,有的在其中掺点小豆或红枣或者肉。夜间就开始煮,在煮粽子的锅里要放上鸡蛋、鸭蛋,有钱人家还放几个鹅蛋。此时,家家户户都飘溢出令人唾液的清香。一大早,父母都会大声地喊孩子吃枣粽(不管里面是否包有枣子),意为将来孩子“早中”状元。吃过粽子要再吃一两个鸡蛋,叫做“压顶”,保整个夏天不会生疮子。吃鸭蛋、鹅蛋能治眩晕、头痛等病,吃时要坐在堂屋的门槛上,背对着门外。最后,每人都要喝几口煮粽子的水,这样夏天就不会伤食了。剩余的粽子水,都泼到房子的墙根,用以除灭蜈蚣、蝎子。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这天中午吃完饭,小孩就要洗百草汤了,也就是用艾叶草、草蒲等煮好的水来给小孩洗澡,洗后神清气爽,防虫消毒辟邪。洗完澡后,要给小小孩穿老虎肚兜,还要在小孩的颈部、手腕、脚脖扣上五彩丝线,俗称“扣花绒”。端午节过后,到了六月六,就要将小孩手脚上的五色线剪下来,抛到屋顶上。为什么要扔到屋顶上呢?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叼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扯成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呵呵,美好的神话传说。小伙伴们洗完澡就会聚到一起,互相比着看谁花绒好看,最漂亮的一定会让大家围着观赏,一个个羡慕不已。
还有,端午节这天,按照沭阳风俗,姑姑都要给侄子、侄女买身新衣服,这个节日几乎都围绕孩子,所以又叫"娃娃节"。沭阳的端午节,实际上是创自远古、传承至今的“防疫节”,是沭阳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特色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