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有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
沭阳风光
沭阳风光(25张)
82年)建的郯子国,在今日沭城西北20公里处,仍可寻到留下的一片废墟。
前汉时东海郡的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内。后汉,建陵县并入厚丘县。至晋,阴平县也并入厚丘县。宋元嘉十二年,废厚丘县为襄贲县,直到北周建清六年556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
沭阳夏商时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战国时属楚国,秦初属薛郡,后属郯。
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 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阳郡为沭阳郡。
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阳县名。
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改属泗州,咸亨五年还属海州,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属海州府。
民国2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共淮
繁华的沭阳东关口
繁华的沭阳东关口
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
1996年8月苏北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2]
2011年江苏省试点省直管县。
2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14年,沭阳县下辖1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街道、25个镇、8个乡、1个农场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3]
。474个行政村(居)委会,县政府驻地为沭城街道。
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梦溪街道、十字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
镇:陇集镇、胡集镇、钱集镇、塘沟镇、马厂镇、沂涛镇、庙头镇、韩山镇、华冲镇、桑墟镇、悦来镇、刘集镇、李恒镇、扎下镇、颜集镇、潼阳镇、龙庙镇、高墟镇、耿圩镇、汤涧镇、新河镇、贤官镇、吴集镇、湖东镇、青伊湖镇
农场:青伊湖农场
乡:北丁集乡、周集乡、东小店乡、张圩乡、茆圩乡、西圩乡、万匹乡、官墩乡。[4]
国家级开发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3地理环境
编辑
地理位置
沭阳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 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县域介于北纬33°53′至34°25′,东经118°30′至119°10′之间,东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东与连云港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北接徐州,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5]
地形地貌
鸟瞰沭阳第一实验小学
鸟瞰沭阳第一实验小学
全县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