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不仅是民歌的故乡,也是粉的故乡。桂林有久负盛名的“桂林米粉”,柳州有鲜香可口的“螺丝粉”,南宁则有酸辣独特的“老友粉”。还有不少地方有独具特色的粉,比如平果县榜圩镇的“酸榨粉”就因其做工独特,味道甜美而别具风格,在平果等地颇受欢迎。 榜圩酸榨粉圆细、爽滑、柔韧,具有独特的风味。其做工考究, 先将精心挑选的上好大米放到50——60度的温水里泡1——2天,把米泡软、泡透;然后捞起,用清水冲洗三遍,装进尼龙袋保温1——2天,让大米发酵;发酵结束,把大米取出晒干,之后碾成粉,揣成粉团煮到五分熟后,再用压榨机把粉团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 榜圩酸榨粉的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由于经过发酵,还有酸甜的香味,经常食用可以起到祛风去寒、通窍醒食和兴奋精神的作用。其吃法多样,最讲究的是卤水的制作, 其工艺各家有异, 大致以猪、牛骨、枸杞、生姜、十三香、白糖、鸡精、米酒等佐料熬煮而成, 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酸榨粉的风味也不同。过去,榜圩的酸榨粉店卤水多以大量豆豉为主,不用味精,伴以姜、八角、草果、甘草等一起熬制而成。如今粉店普遍用上了味精,其味难及当年。 榜圩“酸榨粉”的由来,据说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传说清朝年间,有一年榜圩发生大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当时的恩隆县令(榜圩镇其时隶属恩隆县)怜惜百姓,于是跑到外地四处筹粮赈灾。在回来的路上,遇上瓢泼大雨,筹到的大米全被淋湿。由于大米装在米袋里,很快开始发酵,等发到百姓手中的时候,已经有点酸味。当地有一户粉店老板食艺极佳,于是把发酵的大米磨成粉,做成粉条,配以佐料,百姓吃了居然夸口称赞,酸榨粉的名声由此传开,并代代流传,越传越远,成为榜圩镇的一大特色。后人也有为了感念当年恩隆县令的厚德爱民,而把酸榨粉称之为“思恩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