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增城习俗的节日恐怕是“做会”了。“会”是会集亲朋戚友的意思,做会那一天,所有的亲戚都会来,人来的越多越好,即使是不相识的人,来到门口主人也会热情邀请入席。客人可以不带任何“手信”,尽管大快朵颐,酒足饭饱。走的时候,主人还要送上一袋自己做的“艾团”,客人不能不要,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的。相反,如果客人到得少,或者一个客人都没有来,主人会很伤心,甚至有些妇女会坐在门口号啕大哭。因为只有被看不起的人家才没有人来,以前最可怕的病是麻风病,患上此病的人家,亲戚都不敢上门。
做会的菜式以前有一定的讲究,一般要有九大碗,包括鸡、鹅、鱼、烧肉、鱼丸、肉丸、冬菇、腐竹、珍丝之类,在增城这个相对风调雨顺,田地较多的地方,一般家庭都承受得起。鸡、鹅可以自己养,丸可以自己制,鱼呢,每个村都有池塘,过节时太公会分。最麻烦的倒是“做团”这个环节,而且最操劳的是妇女。在以前的增城农村,过年打饼夹糖环,中秋裹棕,做会做团是定律,而主要的功夫都由妇女去做。“团”是增城特有的东西,其它地方很少听闻。“团”是团聚的意思,有些地方叫“糍”。“团”又分为“白团”和“黑团”两种,“白团”是咸的,“黑团”是甜的,都以糯米粉做皮,“黑团”的皮加进了斫碎的艾草,馅料则有豆沙、花生、谷花、蕃薯、沙葛之类。“做团”的功夫要在过年前就开始准备。首先,秋收之后每家都会种上几分田的雪豆。然后是摘艾草,犁了冬耕的田里长满了一棵棵小小的艾草,随处可摘但很花功夫,这份功夫一般由小孩子去做。摘回来的艾草先晒干,到用时才捣碎,和糯米粉拌在一起做皮,吃起来有韧性,有甘香感。筹备包团的叶也挺费功夫,近山的人会上山摘一种叫“马角尼”的树叶,不近山的则只有用蕉叶了。上得30岁,小时在农村生活的人恐怕都记得家家户户的瓦面上晒满树叶的情景。做会的前几日可能是妇女们最辛苦的日子,将糯米夯成粉,将雪豆煮烂做成豆沙,包馅,蒸煮,蒸完一簝又一簝,手可能整天都要泡在水里。更难的是做这些功夫很难找到帮手,因为家家都在做,谁也帮不上了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