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会”为增囘城的本地人所独有,客家人很少,周边的东莞、从化等地也没有这个节,只有龙门的永汉、麻榨个别地方有,但不算很隆重。“做会”究竟形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形成的原因可确定是由出嫁女发起的。讲的是某村,几个出嫁女回娘家时不期而遇,说起多年难得见上一面的事,都很伤感,于是相约在每年的某一天一起回娘家,大家就可以见面了。这种做法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效仿,而且越来越隆重,最终形成了“做会”这个节。至于有些地方叫“做景”、“做棚”,则是“做会”的延伸。会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游会”,村里的女子特别是到了出嫁年龄的女子,都穿上盛装,在地堂上**,然后围绕村的主要街巷游囘行,男人和孩子则跟着敲锣打鼓凑热闹。姑娘们可以在这一天尽情狂欢。有条件的村,还要请戏班来唱大戏。在增囘城,叫“会兰”的女子很多,根据公囘安局的户籍资料,目前尚有22人。以前起这个名字是有特殊的含义的,从字面的解释,“会”是“约会”,“聚会”,“兰”是“金兰”,即姐妹,一般情况下,“做会”这一天出生的女孩往往起名为“会兰”。可以这么说,你想知道一个叫“会兰”的女孩的生日,查一查她所在的村的“做会”日期,就基本准确了。如果你想追求她,选这个日子送礼物,一般都不会错。 “做会”的时间各村不同,隆重程度也不一,但基本集中在农历的二、三月春播之前。朱村街最早的是的石山田村,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寒意还未退的时候就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三江则有元岗会头(正月十三)、西水会尾(十二月初三)的说法。最特别有中新镇的莲塘村(中秋节),三江镇的岗尾村(重阳节)。祖先对“会期”的选择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巧合很难解释得清。比如朱村街的朱村村,每逢二月十二会期基本下大雨,即使前一天是大晴天,到时雨水也会依期而至,他们自称叫“水鬼会”。而相邻的南岗村正好相反,即使是连绵阴雨天,到二月初九的会期,雨也会停下,附近村的人都说:“不怕南岗人,只怕南岗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