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工业之都内蒙古牙克石市60年发展纪实(一)

家乡区县: 内蒙古牙克石市

巍巍兴巍巍兴安,气象万千。牙克石,因大山闻名,因森林著称。这里,是我国北方民族的摇篮,北方文明的源头。踏着远古的绝响,牙克石深刻,厚重,雄浑,豪迈;吟着今日的辉煌,牙克石开放,文明,繁荣,和谐。捧读牙克石,即走进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注目牙克石,即融入了一段创业兴市的现实。牙克石,以思想为经,实践为纬,编织着一幅大气磅礴的壮丽画卷。
科学定位 打造森工之都核心力
大兴安岭是我国北方民族的摇篮,北方文明的源头,亿万年的沧桑历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铄古今、彪炳史册的不朽佳话……提起大兴安岭之巅的牙克石,人们的脑海中会反射般地跳跃出这样的词汇:“林海雪原”、“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些不连贯的关键词勾勒出了牙克石——一个诞生于森林之中的城市。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号召下,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号角吹响后,这座由森林支撑起的城市,森林为她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从1950年至2005年,仅森工集团就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66亿立方米,上缴利税及各种公益性支出120多亿元,对地区经济和财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80%和70%以上。到了90年代,由于大兴安岭林区可采林木资源进入枯竭状态,林区开始陷入资源危困和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危困,作为典型林木资源型城市的牙克石开始经历了与辉煌截然相反的命运。进入“九五”后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特别是以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标志,以木材采运为主的传统森林工业全线萎缩。受其影响,牙克石市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在经历了资源过度开发的辉煌后,经济急剧下滑,林木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到200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6.6亿元,负增长5.8%;财政收入由最高时期的1.5亿元下降到1.18亿元,大量林业工人下岗,居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低保人口达10.99万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牙克石作为森工集团总部所在地和“天保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也成为林木资源型城市面临改革和发展问题最突出、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如何摆脱资源之困,实现城市经济转型,成为牙克石的生死抉择。
以2002年5月30日为起点,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拉开了帷幕。中共牙克石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我们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资源优势,对现有的环境资源和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再认识。木材不能采了,但占我们市域总面积63%的森林还在,森林所形成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还在,只要我们打开思路,依托而不依赖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的森林、草场、河流等资源优势和交通地缘优势,大力开发旅游、绿色食品、水资源、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生态特色产业,努力做成几个能支撑全市经济的立市项目,就能够闯出一条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牙克石市委、市政府以科学的目光、超前的意识和胆识,为牙克石锁定了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上的一念(观念)之差,实践上的谬以千里”,牙克石上层领导深知这样的道理,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稳定压力,他们连续7年开展了4轮以解放思想、谋求发展为主题的思想解放和大讨论,使得束手无策变得天地广阔,开拓突围代替了裹足不前;变无所作为为“无中生有”,变守摊困死为“先予后取”。资源枯竭思想不能枯竭,精神不能枯竭,办法不能枯竭。
观念的更新、创新的意识,成为牙克石人在经济转型中披荆斩棘的精神力量,并构成了这座城市“软实力”中最核心、最具渗透力的部分。
这也标志着,自2002年开始,牙克石市开始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艰辛探索。通过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召开读书会、研讨会以及组织干部群众到先进地区考察等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解放,从根本上打破了“唯原木论”的思想壁垒,树立了全新的资源观、优势观和发展观。思想的激辨带来的是思路上的转变,一系列重大发展思路不断出台,将处于崩溃边缘的牙克石推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特别是“零点思维”、“你发财我发展”、“先予后取”、“森林是立市之本”、“新的森林工业”、“新的资源观”等一系列开放观点和科学理念的注入,引导人们冲破了唯“原木论”的思维定式束缚,重新认识林上林下资源、地上地下资源和旅游、教育、医疗、交通等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树立了新的优势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为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于2005年在全国21个资源转型城市中脱颖而出,率先破解“两危”难题,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了令人注目的“牙克石现象”,实现牙克石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经过“十五”时期跨越式发展,牙克石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确立了打造“中国森林工业之都•冰雪之乡”城市品牌,“森林立市、工业强市、商旅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五大发展战略,加速农牧林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大进程,将有针对性解决百姓教育、就业、住房问题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切入点,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三次大跨越:一是自2002年遏制连续4年的下滑局面,实现总量和财政收入双增长,分别增长14.5%、12%。二是持续保持3年平均17.6%、17.5%的增速,从低谷步入较快发展;到2005年GDP和财政收入达到31.9亿元、2.15亿元,与“十五”期初相比接近翻番。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传统森林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由最高时的超过和接近80%下降为27%、2.32%(现在分别占6.1%和不足1%),彻底打破了“独木支撑”的局面。三是实现了成功转型后连续3年的大跨越。从2006年~2008年,经济总量分别跃上40亿元、50亿元、70亿元台阶,财政收入在2亿多元的基础上每年较上一年纯增1亿元、2亿元、3亿元,达到8亿元。今年,牙克石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9%以上,突破9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财政总收入预计增长36%以上,突破11亿元,力争达到12亿元。
“以与时代合拍的思路和行为方式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呼伦贝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牙克石市委书记巴树桓在中共牙克石市十二届三次全委会扩大会议上的一句话成为全市人民创业的动力。这句话,显示了思想解放和求实精神的巨大力量,思想的解放带来了观点的更新、思维的多元、制度的创新,引领了牙克石的进步发展。
牙克石真正找到了资源型城市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新兴产业 构筑森林经济聚合力
牙克石人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敢为人先,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转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于是,昔日曾经是林业企业闲置的场院,今天成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地板加工企业的所在地;昔日曾经是静卧沉睡的土地,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世界500强企业中位列第89位的德国博世集团冬季汽车性能测试场,填补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空白;昔日的五九煤炭集团,今天成了中国知名企业新大洲的一股新生力量,强强联合使企业走上了更好更快的发展轨道;倾力打造的呼伦贝尔生物制药园区、现代森林工业园区、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崛起的“推进器”,还有电石法PVC项目,成为呼伦贝尔市化工领域的破题之作;同联生物制药、中粮大麦、金杨油脂、龙源风力发电、长联林浆纸等国内知名企业成功落户,甘牙高速公路、门都大桥、扎敦水库点缀着美丽的草原;凤凰山、喇嘛山、博克图铁路螺旋展线“蒸汽时代”主题公园、大兴安岭旅游观光带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旅游爱好者……牙克石告别了单纯出卖原木的历史,形成了以旅游、高新技术、能源、化工、建材为重点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得到了延伸,下岗、无业人员得到了安置,牙克石这片黑土地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牙克石市将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转型调整的强市之道,投资与工业“双轮驱动”,彻底打破了“传统森林工业独大”的产业格局,培育形成了农畜产品、绿色产品、木材精深加工、能源重化工和矿产资源转换为支撑的多元化新型森林工业体系。

 

薄荷心凉(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