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乡位于钟山县西南部,西邻平乐县源头镇,南与昭平县走马乡西坪村接壤。全乡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清塘圩(街)距县城29公里。解放前,清塘设乡。解放后,成立清塘区(亦称第七区)所辖范围至现在的英家乡。1958年隶属五星公社,1960年4月设立清塘公社,1982年又复名为清塘乡。1987年,经上级批准,把英家、大同、河东3个行政村东段(整个康平村大部分)划出成立英家乡。
全乡辖13个行政村公所,132个村民委员会,有汉、壮、瑶3个民族。1989年,全乡总人口29348人(壮族8575人),其中5193个农户,农业人口28445人。
清塘乡地处丘陵地带。南面有较大的山脉十八山,海拔760米,六瑶冲海拔680米,雷电山海拔880米。思勤江流经本乡的清塘、榕水、新龙、新竹等地,汇入桂江。全乡有耕地面积为27174亩,其中水田19352亩、旱地7843亩,有林面积3.80万亩,覆盖率48﹪。该地属海洋性季风气温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19.6℃,年降水量1570.20毫米。本乡交通便利,(白——清)公路直通清塘圩,转入“平八”干线,境内各行政村均已修通公路,可通汽车。
解放前,清塘农业以水稻为主,其次是大豆和薯类,由于水利条件差,缺乏科学管理,产量很低,严重缺粮。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思勤江修筑黄岩坝,修建了全长11.20公里的黄岩坝水渠,灌溉水田4200多亩;建起竹冲水库,容量达9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870亩。1976年,扩建了大爽水力发电厂,装机容量达2500千瓦。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物作有烤烟、大豆、花生、玉米和薯类等。系自治区烤烟基地之一。1989年,粮食总产达1230万公斤,上缴国家烟叶90万公斤。粮食、烟叶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有粮达419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526元。全乡有果树约1.10万株,水果产品主要是沙田柚、温州柑、梅子,半产年,可产沙田柚60万只(45万公斤),可产大肉梅6万公斤。生猪社会存栏数1500头,养牛5184头,现有鱼塘300多亩,年产肉鱼10万公斤,家禽饲养量15万只。
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造厂、罐头食品厂、电力供应所、综合加工厂。有职工94人,1989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458万元。个体企业大宗的产品有酒饼,年产酒饼20万公斤,社会产值约50万元。清塘圩系县内较大圩镇之一,每逢二、五、八为圩日,市场活跃,上市产品繁多,年贸易总额在1200万元以上。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稳步发展,增加了财政税收,同年,全乡税收达127万元,财政总收入146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乡所在地中小学分别于1988年~1989年建起了两栋11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88年,全乡1所中学(初中)、3所中心校、10所守小、15所教学点的校舍全部改造更新,全乡实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学校。1989年全日制在校教师223人,中学生410人、小学生3381人。1986年建立成人文化科技中心校,1989年,办班49期,参加学习班440人,培训各种科学专业人员4240人次。先后建立起文化楼(电影院)、图书室、娱乐室、公园、灯光球场、旱冰场、八角凉亭等文化设施。全乡有卫生院1所,配备医务人员28人,设病床30张,有留医部、X光室、化验室。各村还配有卫生员、接生员。五保户、军烈属和残废军人的生活由乡政府统筹解决,使这些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根本保障。1987年成立乡治安队,配备治安队长1人,队员4人。乡党委、政府重视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8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