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家乡位于县西部。北部紧靠柳(州)鹰(阳关)公路。乡政府距县城27公里。钟山至清塘公路横贯其境,有钟山等地班车多班次通过。全乡总面积为38.30平方公里。驻地因山水环抱,形似大鹰,故名鹰家,后简化为今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于思勤江英家码头航运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广东、湖南等地移民及本地人聚居经商而形成街。1949年前属乡级政权辖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英家区、五星公社的辖地。1962年划归清塘公社管辖。1987年与清塘分治,设立英家乡。
全乡辖4个村公所,26个村委会(53个自然村),121个村民小组,144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人。多属汉族,还有壮、瑶等少数民族。主操客家话及钟山话。
英家乡属半山区,呈北南走向,中部富岩溶,境内有同古山,海拔399米。思勤江与白沙河在境内汇合,流入清塘乡。1月均温10℃、7月均温28℃、年均温20℃。全年无霜期328天,年降雨量1500毫米。全乡耕地面积9918亩,其中水田6683亩、旱地3235亩;有林面积3270亩;柚子、梅子、李子、柿子等经济林430亩。鱼塘、水库、河流等水面面积2000亩,其中鱼塘面积120亩。有小型水库2座、拦河坝12座,干渠长30公里。英家天天是圩日,圩亭面积500平方米,是粮油、肉类、蛋禽、水产、水果、蔬菜等集散地。特产的大头菜、黄芽白等畅销各地。
英家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种植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木薯、红薯、蔬菜和烤烟等经济作物。近年来,由于全面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9年全年粮食总产达52.24万公斤,比1988年增加3.67万公斤,增长7.55﹪,其中旱稻产量达31.09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50万多公斤。晚稻生产虽然遇到严重的大干旱,但仍比上年同期增产2万多公斤,大旱之年夺取丰收。粮食入库38万公斤,占任务数的100.20﹪。同年种植烤烟3020亩,收上烟叶3.37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40.60﹪,为国家提供税金35万元。年末耕牛存栏数1608头。养猪20头以上的有14户、养鸡100只以上的12户。年产水果10.495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食为335公斤,人均收入527元。农民储蓄存款74.828万元,比1988年增长15﹪。
1989年先后办起了竹木器加工厂、刨片厂,年产值60余万元。全乡企业总收入达115.867万元,完成县分配任务的105﹪,比1988年增长28.60﹪。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941.829万元,比上年增加104万余元,增长12.87﹪。乡财政收入54.0701万元,占年计划的128.80﹪,比上年增收15.695万元,增长40.80﹪。农业税98729元,农林土特产税3325元。
1989年乡政府拨款3万余元兴建英家中心校及教师宿舍楼和东平、木窝、阳山等学校,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现有中学1所、中心校2所、完小3所、教学点4个,教师95人,在校学生2080人,入学率达95﹪以上。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3人,各村公所均设有卫生室,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乡政府重视计划生育工作,1989年节育率达83﹪以上,多胎率控制在1.8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