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婚俗 潼关在黄河中游,人文开化最早,以前的婚俗,总是守着先王的旧制,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订婚,先取双耳环,送给女方,这叫定亲。随后由男家备办衣料首饰等物,择吉日送往女家,这叫许口。谓女方已答应了这头亲事,又叫吃面,因女方这天款待媒人,吃的是面条,取百年合好,长远永久之意。现在风俗较前简单,分订亲、看家、认门。订亲是介绍人往返说合,取得男女两方同意,约定地点见面谈话,双方若无意见,就互赠礼物,以为凭证。所谓看家,即由男方择吉日,让女方来家看屋,设宴相待,并买衣物,俗称掰衣裳,这天以女方为主,席面要求丰盛。认门是女方择吉日,让男方来家认门,并邀请亲戚陪席敬酒,由亲戚各赠未婚女婿衣料一件。 娶亲:由男方家先一日,将办好的财礼酒肉箱子、衣架、食洛送到女家,因男家那天去的主事人,要祭拜女方三代祖宗,这叫行礼。近年来又简化多了,俗称“催箱”,进村前放炮,吃饭前放炮。娶亲这天,过去有坐轿的,有骑马的,现在都用车迎亲,通常女婿去亲迎,去时伴有抬箱子的,搬嫁妆的,放炮的。女家亲戚送亲,举行结婚仪式,这叫“过事情”。第二天,新郎新粮,上岳父家拜认亲族邻里,岳父家亦设席相待,这叫认门,谓新郎先来认识岳父家的门户,又叫回门,谓新媳妇昨天出门,今天又回来了,下午与女婿同归。媳妇进门七八天后,再回娘家,这叫处十,一般的在娘家住七八天。人常说:“去七来八,两头都发”。 媳妇上轿(车)要换另一双鞋,表示不踏娘家土,原先是媳妇在娘家走时,一下炕,先踩到脸盆上,再立到毡上,再个毡轮换到轿(车)上,现在已没有这些讲究了,这一套也简化了。 潼关葬俗 葬俗各地有所不同,潼关地区一般当病人气息奄奄待毙的时候,先为剃头洗脚,换上寿衣,不宜大动,一动即咽气。病人咽气后,停尸于堂,老人停到堂中,少壮停到偏旁。停尸多用箔子,也有用木板置之,多为三块,板距拉宽取通风透气,以防尸腐流水,头枕屋瓦五至七页,脸盖以纸,口含以钱(麻纸、铜钱、硬币……),手握烙饼,足绊纸绳。老人停放三五日,少壮随时入殓。若客死他乡,或凶死于外的,不得入城,停尸城外。 入殓时,将尸放在棺内,还有为棺内放六曲麦芽的,取丝麻不断,子孙延绵,六亲有靠,后辈兴发之意。用棉籽填实棺内空隙(后多用草木灰)将尸体稳当实在,在起丧前再将棺盖钉好,抬到坟墓下葬。 葬埋时,挖掘土坑,深浅有所不同,老年葬坑深,少年葬坑浅,最深九尺,一般七尺左右,置棺其内,封闭墓口,填平墓坑,卷高墓冢。初葬三日夜,孝子守墓三晚,给墓两边生火煨成烟,叫打怕怕。说是死者初葬此地,孤单无依,守墓三晚,是为做伴的意思。葬满三日,孝子必须省坟祭奠,卷高墓冢,叫圆墓。这此还有为死者从家至墓插小纸旗于道路,这叫“插旗”,多在中午进行。这是仿照羊角衰与左伯桃的故事,为死者以壮行色,以助威势的流风遗俗。事虽不稽,情实可怜。百日、周年至亲来奠,过三周年则释眼,俗称脱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