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旧时家族乡社民俗(三)

家乡区县: 威海市乳山市

●省世百字歌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贪杯恒乱性,和气免伤财。

    富向勤中得,贵从书中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生灾。

    善处真君子,刁唆是祸胎。暗中休放箭,乖里用些呆。

    养性须修善,欺心莫吃斋。衙门休出入,乡党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闲非口莫开。世人依此说,灾退福星来。

    那些名门望族、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家训文字资料更是丰富。孩子们入学前,大都会背诵《弟子规》《广贤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理念,是家训的思想核心。从前富足之家,培养子女讲究六艺、六德、六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教(孝)、友、睦、姻、任(信任)、恤(救助)。先做人,后做事,主要内容是教育后代如何做人。家训做为家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过很大贡献。

    对孩子的求学,乳山有句话“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念书”,甚至诅咒失学情况为“三辈不念书等于一群驴”。但多数家庭也知道读书入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让孩子将来能看懂信件、做生意会记账为读书之目的。那时惜字现象很普遍,像尊崇神灵那样把汉字神圣化了,不得弄脏或损坏一切有文字的物件,更不让孩子们在地面等处乱写乱画。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斥为少家教、没教养,那是家长的奇耻大辱。贫苦人家的子弟改换门庭、富家子弟金榜题名,或者虽不是达官显贵,但能勤俭持家、自食其力、德闻乡里、好人一个,那都是长辈愿意看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孩子的品质教育,可以说是耗尽了长辈们的全部心血。家教风俗的内容很多,仅择其要点而记述之。

第三节 亲属

    亲属是人生首先拥有并终生相伴的群体,亲友之间的关系,通过称谓就可知道,然而,血统较远的关系,要靠家族谱书去承载和体现。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书,都是记录历史、连接未来的。姓作为血统徽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作为身份符号,出现在父系社会。传说伏羲、女娲以凤为姓,神农姜姓,轩辕姬姓。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着别种族、别婚姻、别门第、别尊卑等功能。别中有同,中华民族各姓氏均源自炎黄,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每个姓氏,只是一个人文环节,环环相扣,我们的民族特征才得以传承永延。在姓氏“别”之功能中,如别尊卑等用途已经消失了,但昭明血缘、基因、迁移、婚姻等情况的作用,是永远会存在下去的。

●血脉谱系

    亲人关系,除父母兄妹等家庭成员外,再就是以五服内说明血缘最近、以六亲说明人伦最亲,以九族说明血缘较近。五服是指葬礼上所穿戴的五个等级的丧服,能直观地看到族人血亲之远近,后来成为血统坐标式的专用语;六亲说法不一,《左传》:“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以象天明。”《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生活中,人们多把六亲一词当作血亲和姻亲的泛指词,并未严格界定究竟是哪六种亲属关系;九族所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曰“高曾祖考身、子孙并重玄”为序的九代血亲。即从自身算起,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这些方面说起来简单,单凭脑子记忆则不容易。

    若想记住五服、九族乃至远祖的情况,必须修家谱。树有根系,人有祖先,修谱才能让先人的信息传世。修谱不仅是家族的大事情,社会意义也十分很重要。家谱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式的,祭祀时悬挂,俗称请家谱、收拾供桌子。图表式家谱也分两类,一是家庙用的(俗称总谱),全村及从该村迁出的族人上宗祭祖时奉用;二是家庭用的(俗称家谱),幅画小、承载内容有限,是总谱的分支。第二种是书卷式的(俗称谱书),对家族迁徙、人员生卒记录比较详细,并明确规定世序用字,即俗称范字。范字之排序,多以五言或七言诗歌的形式遣词成句,使后人便于记忆,并富含教育意义,有家训作用,用字也吉祥,以给后人良好的祝福。如宋姓的“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荟萃焕云章”。用过一轮后,从头再来,循环往复,永远使用。旧时男子起大名必须用范字,出门遇到同姓人,一提范字、或说是某字辈的,马上就知道了相互间的辈分。还有一种区分辈分的办法,就是依据谱书上所记录的世系,要知道自己排在几世上。

    谱书修订完成后,发给族人收存、传承,一般规定每隔三五十年续修一次,能不能如期续修,那得看社会的安定状况和族人的重视程度。家庙的修建、家谱的续写,从前乳山人较为重视,于(司马庄)、姜(峒岭)、张(泽上)、宋(南泓)、曹(河南村)、宫(宫家)、辛(西泓辛家)、郑(由古)、李(大崮头)、段(段家)、杜(杜家)等姓氏的家庙、家谱都很完备,可惜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庙多被拆除、家谱多被焚毁。21世纪,又出现了重修家谱热,一些村庄因资料匮乏等原因,所修谱书信息量少。

张人浚(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