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旧时家族乡社民俗(六)

家乡区县: 威海市乳山市

第六节 鄙俗

    乳山历史上也有的裹足、赌博等恶俗陋习,这是各地共有的,不必详言。而对曾出现过的违背乳山性格的情况,应该记述,加以批判。与乳山性格格格不入的虽然是极少数人,但不能低估这极少数人的破坏力,这种人对和谐发展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这种鄙俗,出现在20世纪中期。那时,有一种人目光短浅、狭隘偏执、极端自私。这种人一是仇富,他儿子说,某人发财了,他则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歪财不发,他的钱肯定不是好道来的;二是仇仕,儿子说,某人当官了,他则说,咱祖上比他家强,那是上面不长眼;三是仇才,儿子说,某人有才能,他则说,算什么能耐,给我提鞋还嫌笨呢!四是仇名,儿子说,某人有名气,他则说,出什么名?我要做比他强多了。这种人在家这样影响孩子,本来就够可怕的,而他出门到外地,则更可怕。外地人说,你们那地方挺发达的,他回答,发达什么,穷得很;外地人说,你们那地方工作挺好的,他回答,好什么,糟得很;外地人说,你们那地方某人不错,他回答,不错什么,你是隔的远不知道,他人不好。而令人费解的是,被他抹杀或攻击的,正是家乡的闪光点和优秀人物。这种人在家窝里斗,出门臭乡邻;出力的事不想做,好处若是得少了能闹破天;自己过不好,大家都别想过得好;自己不去做,大家都别想去做。这种人总觉得别人都欠他的,求人办一百件事,人家办好了九十九件,他认为那是人家应该办好的,如果差一件未办好,那就把他得罪了,他会把人家诋毁得一无是处。考究违背乳山性格情况的形成原因,不可忽视如下三个历史因素。

    一是长期的山峦地界之争,影响了团结。清代,无极山和嶞崮山和周边村庄的村民,激烈争夺部分山峦的地权。山前的是一帮,山后的是一伙,相互指责,相互谩骂,时常发生聚众械斗,伤亡血案时有发生。这场争斗,持续了200多年的时间。代代械斗,辈辈结仇,积怨太深,严重地影响了地方团结,影响了传统美德的传承。海阳县建立后,无极山又成了海阳县和宁海洲的界山,一山之争,演化成两县之争。1913年(民国二年),宁海州任方同知事约请海阳县葛知事(当时不论知州还是知县统称知事)亲临无极山,现场办公,息讼劝和。他俩在民众的簇拥下,登上了无极山和嶞崮山,实地进行考察,谋划解决方案。两县知事在无极山的山顶上召集村民会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劝导群众摒弃前嫌,和睦相处,永世修好。并以山脊分水岭为界,界定县界,两县人民各守其界,互不侵犯。原来有争议的山坡草场,辟为义田,所收租金,用于乡里的办学经费和社会抚恤。经两县知事的努力,山前山后的民众释其前嫌,争端平息。翌年,宁海州改称牟平县,任方同继任县长,为无极山一带的民众团结,继续做许多有益的工作。1914年,任方同调往济南工作,1936年《牟平县志》刊印时,他为作序人之一,在序言中,他提到了此事。1941年2月,划牟平县南部、海阳县东部成立牟海县(乳山市前身),无极山和嶞崮山再也不是两个县的界山了,山前山后全部纳入乳山县境内,然而,历史上长期遗留的负面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除的。

    二是争宗抢祖的传说,弱化了亲和力。乳山不同村的同姓人,多些出现过争宗抢祖的情况,即同姓人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村庄,这些同姓村的人都说自己的村是本地本姓的老大,是先人最早迁来定居的村庄。例如,较邻近的两个同姓的庄村各自建有家庙,彼此都说对方家庙里的宗(家庙里图表式的总挂谱俗称为宗)是从我方偷去的,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出对方偷谱的过程。各姓所传的偷谱过程大致相同:过年上宗祭祖期间,宗主村料理家庙的人难为外村来的同姓人,外村人来早了不好,来晚了也不好。来早了,说庙上还没有准备好;来晚了,说人家对祖先不恭敬。连续多年如此,外村人实在忍不下去了,就派人夜里潜入家庙里偷宗,看守家庙的人发现后,急忙上前争夺,争执中不小心把宗撕成了两半。此时的偷宗已演变为抢宗,抢宗的人夺路而逃,凭着抢来的这半卷宗,兴建了自己村的家庙。为什么要抢宗,因为有了祖传的挂谱,才有修建家庙的资格。建家庙是为了祭祖方便,但在过去,方便不是理由,那时人们以不分家为荣,越是家大业大越荣耀。上宗祭祀时,也是讲究聚族而祭,人越多越气派,在这种崇尚氛围中,外村的同姓人要另建家庙,这是一件让人很为难的事,两村的族长都不愿意落得个“分宗”之名,就创作了抢宗这样的故事。后人不明白那是前人在智慧性地免责,而是认为祖上就有矛盾。这种误解,代代相因,从而弱化了宗族亲和力和地域凝聚力。要懂得起码的民俗常识,防止良俗被歪曲、被误传。

    三是建县时间短,尚未形成邑属认同感。人们的县邑认同感在短时间内是建立不起来的,乳山1942年建县,1958年又突然撤县,三年后的1961年又宣布复县,合而分,分而合,造成干部在乳山工作不安心、群众对乳山不归心的不良局面。建县晚,底子薄,工作条件差,工作压力却很大,外地干部不愿意进来,本地的干部愿意调走,其萧条状况可想而知。调进来的外地干部,有些是打算来过渡的,或者说是来镀金的,不想扎根在这艰苦的地方。那是计划经济时期,如果没有长期坚守的思想,不做扎实的基础工作,不认真地跑部进厅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地方的落后则是必然的。上之所教谓风,下之所承谓俗。凝聚力不强,离心力却大,群众也觉得新县条件差,不如原属的县邑好。20世纪70年代,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号召的感召下,乳山干部群众开始觉醒,急起直追地上了一批工业、农业项目。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文化建设,举办书画展、秧歌进城等群众文化活动。20世纪90年代,撤县设市前进行了一系列凝聚人心的努力,可惜因走私事件挫伤了干部群众的工作勇气。21世纪之后,乳山真正进入了发展的春天,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拼搏进取,成果丰硕,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期,地域凝聚力开始迅速增强。至此,违背乳山性格的现象才开始消失。

    写民俗写到极少数人的事,这是极其少有的情况,为什么要写?旨在对鄙俗进行鞭笞,抑恶扬善,警世育人,让负道德、负能量的东西不再抬头,以维护公序良俗的传承,使人民更智慧,让社会更富强。

张人浚(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