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乳山儿童游戏(三)

家乡区县: 威海市乳山市

打尜

    打尜,我们威海一带的方言土语叫打加。尜是把一截长约三四寸、直径有三四厘米的木棍削成两头尖,中间大的玩具,不仅小孩子爱玩,成人也爱玩这个。打尜可是男孩子的专利,我小时候没见过女孩子打这个的,女孩子只有观望的份儿。玩时人数不限,两组对垒,就地画一圆圈为“锅”,“锅”外一步远的地方划条横线为“河”。

    玩法是:一组打尜,另一组就接尜,采取包袱剪子锤决定哪组先打。打时把尜放在“河”上,用木板敲击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挥动木板将尜用力击出。另一组人可以用手接尜,也可以借助帽子等增加接的几率,如果尜在空中被抓到了,打尜的人就没有资格再打下去了。如果尜没有被抓住,那接的这组人,就会安排一个投递准的人,在尜的落地处,把尜扔向“锅”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打尜的人站在一旁,不干扰扔尜的人。另一种是打尜的人站在“锅”前,用身体、挥动木板阻挡,不让尜扔进“锅”里。还有的干脆允许用帽子或者是手抓尜,抓到后,打尜的人用手向远处扔尜,能扔多远是多远。如果尜扔进“锅”里,那打尜的人也没资格再打下去。尜没进“锅”,打尜的人可以打三次,每打一次,在尜蹦起来时,可以用木板向远处拨,直到三次结束。这时打尜的一方可以根据尜与“锅”的距离,说出要几步,接的一组就选步子大的人跑着量步。比如打尜的一方要了6步,如果接的一组用6步或者更少就过完“锅”与尜之间的距离,那打的就算输了,要换下一个人,如果接的一组用6步没过完尜与“锅”之间的距离,那打尜的一方就挣了6个分,而且刚才打尜的人还继续打,直到失去资格。这组都打过了,两组就对调。

    在打尜之前,两组可以约定,每组积满10个分或20个分,也可更多,只要打到约定的数,就要背背。打背背过程和前面一样,不同的是,一般都是选这组中最有力气、手最准的人打,这样可以打的远一些,背的自然就远一些。背的时候两组一人对一人,被背的美美享受一番,背的人只好做“猪八戒”了。不过,也有时只打了一两步远,也无劳累和享受之说了。这样循环进行,不仅为追求背背而努力,而且收获更多的是在游戏中锻炼了机智灵活能力和培养必胜信心的乐趣。但此游戏的危险系数也很大,曾有人的眼睛因打尜而打瞎的记载。

打火枪

    男女有别,一点儿不假,从儿时玩的游戏来看,男、女孩子的玩法不同就是证明。女孩子天生一副柔骨,玩的也尽是与布呀纸呀绳呀的有关,但凡是个力气活儿的游戏,能不沾边的都靠边儿站。唯有男孩子们,从小就是硬骨头,能用得上力气,能使得出技术,能施放出智谋的游戏都霸气,都被男孩子们青睐和最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男孩子最爱玩的要属火枪了,特别是过年,鞭炮的吸引力不小,但鞭炮得花钱买,那个时候穷啊,父母那还舍得这份钱。

    说是打火枪,其实就是打火柴的。枪都是自造的,需要的材料有粗铁丝、旧自行车链、车辐条帽、内胎。用粗铁丝圈一个枪架,把自行车链去掉连接芯,选8到10节并在一起,绑牢固,一端的眼穿入枪架,另一端备枪栓通道。再用一节嵌入车辐条冒,一端也穿入枪架,位置在捆绑车链前。然后用一截长短适中的粗铁丝做枪栓,选一块弹力强的内胎剪成长条做拉枪栓用。打枪时,把火柴插进最后一节带车冒的车链里,枪栓迅速撞击它,它就会燃烧,并发出响声,后来,随着改进,在带车冒的一节加上子弹壳,子弹壳里装炸药,在子弹壳底外部的小凹处,把火柴头刮到里面做火引子,拉枪栓撞击发出声响。

    打枪用火柴时,没有什么危险,可用火药危险就大了,如果装的火药多了,会把子弹壳爆裂,喷伤人。所以打火药时,一般都找个90度的墙角,把枪伸到另一面去放,这样就是发生伤害,也小的多了。不过,在装药时,都装的非常少,一是怕危险,二是火药不好弄,除非家里有人开山辟石,才能弄到一点,细水长流,求个火药隐。

    哪里有男孩子;哪里就有摔哇哇响、顶腿、打弹弓、抽陀螺、弹玻璃球、吹杏核、玩水枪、跳瓦、骑马、打手背、掰手腕儿、打加儿、下棋、走程儿(指五子棋)摔元宝(一种纸叠的纸牌)、打群架的场面,当年的孩子就是在这些游戏中,练就了健康的体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男孩子玩的游戏永远比女孩子玩的游戏充满激情,充满挑战,就象男人的性格永远比女人刚强一样。男孩子的游戏永远都含着技术性或危险性,我常常想,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的技术工匠、军事天才都是男性,是不是与他们从小玩的带有霸气的游戏有关呢?

张人浚(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