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全国著名侨乡、“文献名邦”——福清市。地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综合实验区平潭主干线中枢位置。是省属全额拨款的全民制事业单位。
学校创办于1977年6月;1983年5月,并到福建师范大学,作为福建师大下属二部,由师大统一领导;1984年6月,定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并沿用至今。
截至2014年2月,校园面积900多亩,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运动场面积3.3万平方米。现有7个学院、2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创办于1977年,先后为福建省莆田地区师范学校大专班、莆田师范专科学校、福清师范专科学校等,是国务院批准的福建首批四所师范高专之一。198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精神和福建今后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依靠福建师大的现有力量,把福清师专改为福建师范大学二部,归师大统一领导和规划。1984年6月定名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该分校素以严格管理、注重质量、鼓励创新、富有特色而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设有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海洋与生化工程学院等7个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本科专业27个,涵盖了文、理、工、教、经、法、管、艺等8个一级学科门类[1] ,全日制学生7000多人。2008年12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福建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全面实现本科办学;2013年,成功申报“食品生物化学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历经37年的发展,学校办学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转变,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办学的提升。[2]
随着福建师范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社会各界对包括福清分校在内的整个福建师大有了新的期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以来,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剑津、省教育厅副厅长吴仁华、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现任党委书记为黄汉升)、副校长许明等,到福清分校指导工作,强调更新办学观念,拓展办学形式,加强与政府、企业、校本部的联系,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清分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师大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后师大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分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理、工、教、经、法、管、艺等8个一级学科门类。
人才培养
与名校“联姻”,学生有机会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国家海洋三所等高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和相关实验研究。[1] 近四年本科毕
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8张)
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8.59%。本科毕业生中,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以及考取公务员、选调选聘生及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近700人。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1]
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重制度,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动员和鼓励学生报考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赛代考、网络教学平台等教改项目深入开展,学生英语专业八级、国家司法考试一次性过级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实行创新教育学分,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近百项。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540人,其中教授等高职称人员146人,博士、硕士340人,部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出身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门”或具有海外工作留学经历。学校教师先后获评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教学名师奖、省级师德之星、省级教学团队等省级奖项,入选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高校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赴海外访学研修计划、厦门市第五批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等。学校还积极引进和聘请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到校任教,聘请多名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授或顾问。[1]
教学科研
师生活动照片
师生活动照片(18张)
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习中心,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建立了77个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海峡两岸教育合作,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嘉义大学纷纷前来交流。在全省高校中,第一个成立了终身教育机构。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应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体育生理实验室等20多个校内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媒体、音乐舞蹈等教学中心。成立了12个专业委员会,聘请100多名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担任相关专业委员。
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100多万册,期刊1200多种。建成100兆校园宽带网,图书馆网络与福建师范大学本部联网,拥有中国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World Scientific等20多种中外文科研资源。教师还可在仓山校区、旗山校区图书馆借书。
该分校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省经贸委项目、省委宣传部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教育厅各类项目等3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32项,并于2013年获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独立申报资格;教职工论文被SCI、SSCI、EI收录160篇,国内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近400篇,多篇论文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发表,学术专著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省共22项);出版专著、编(译)著、教材50余部;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地级市奖励,已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13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据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学校学报在我省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第9,在全省学报(社科版)中排名第7。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食品与发酵工业研究所、终身学习发展中心、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