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说(二)

家乡区县: 亳州市涡阳县

第三节:道的性质
道之为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曰无状之状, 是谓望;近之不得其形,远之不得其质,曰无物之象, 是谓忽。望忽者,视之不见而夷,听之不闻而希,抚之不得而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忽兮望兮其中有象,其象甚大,其中有物,其物甚具。望兮忽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其信甚约。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圣王以知众甫之状。
第四节:道一
万物之生,负阴抱阳,大制不割,冲气以和而为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损益相依。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是以善为士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玄同于万物。故其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微妙通玄,深不可志其妙。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古之圣王法于此道,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抱一为天下式。
第五节:学道
昔之无道者,朝甚除而田甚芜,税甚多而仓甚虚,骄矜自满,屈而若直,拙而若巧,轻诺寡信,多言数穷,辩而不善,博而不知,徼兮我独尊,其用早已。昔之有道者,解其纷而归其一,和其光而同其尘,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善而不辩,知而不博,湛兮似或存,其用不穷。是以善人者,惟善人之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知乎大迷而自然,是谓要妙。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望兮其未央哉。众人昭昭,圣王昏昏,众人察察,圣王闷闷,众人有馀,圣王若遗,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圣王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其愚人之心也哉?母于道也。
故美之与恶,相去几何?唯之于阿,相去几何?圣王守中合道,绝学无忧,玄兮其妙哉!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情,是谓复命,复命曰恒,知恒曰明。不知恒,妄作凶,知恒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夫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故大丈夫事有君,不妄其行,言有宗,不夸其谈,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见其小曰明,心使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是以不自企故能立,不自跨故能行,不自见故能明,不自是故能彰,不自伐故能功,不自矜故能长。是以希言自然,多言数穷,轻诺寡信,多易多难,不如守中而自然。
故太上行道而不知道,其次学道而法道,再次知道而畏道,太次无道而侮道。太上稀矣,太次不道,故法道畏道乃众之正也。然其亦非一日之功也,必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之日益,益之又益,以至于万物,为之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凯丽(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