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说(四)

家乡区县: 亳州市涡阳县

第九节:身无身
天道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以宠为下,以失为上。故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身有身,众身有身,则生不足,不足即生,是谓盗夸,道夸即成,大患且至,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无能长保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失此道者,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其致之,名为上,身为下,甚爱则大费,以其不甚爱,是以有名;身为上,货为下,多藏则厚亡,以其不多藏,是以有身;得为上,亡为下,不足则大病,以其不过欲,是以有得。故其能无狎其所居而能常狎其所居,能无厌其所生而能常厌其所生。
古之圣王去五色而目不盲,去五音而耳不聋,去五味而口不爽,去驰骋畋猎而心不发狂,去难得之货而行不妨,是以知足之足恒足矣。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以有道者不积而去甚、去奢、去泰,不积则其身无身,及其身无身,又有何患?即长且久。
第十节:道德仁义礼忠信
德者,合道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仁者,行道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义者,辅道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礼者,孤道也,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若夫忠信之薄,则攘臂而扔礼,天下乱矣。故古之圣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务存忠信以守礼,使天下不乱也。忠者务生,信者能行,忠信者,孤道之守,治乱之机,不可不察也。
德仁太厚有不道,知情横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奸回乱国有忠臣。夫德仁之于不道,知情之于大伪,不和之于孝慈,奸回之于忠臣,岂固有之耶?势成之而已矣。故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且夫和大怨必有余怨,何足以为善?故圣王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是以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古之圣王在天下歙歙焉,为之浊其心,能德善而善善者,亦善不善者,能德信而信信者,亦信不信者,能浊其心而容百姓之注其耳目。以其无恒心而以百姓心为心也,故能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恒能浊以德彻之徐彻,恒能安以大动之徐生,是谓守恒。
故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蚁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终日号而不嗄,其和之至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其情之至也,知其和能明,知其情能恒。
圣王虽有拱璧以先驷马,犹立天子置三公以进此道,故其能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民安平太,能乐与饵,过客止,止而不宰民乐其生。不曰“求而得,有罪而免”,曰“投而得,何罪而不免耶!”孔德之容惟望惟忽,惟道是从, 故为天下贵。
第十一节:用兵
古之圣王以奇用兵,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
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则杀人甚众。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故兵者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两兵对垒哀者胜矣。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言以丧礼处之,以悲哀泣之,战胜亦以丧礼处之。
夫兵者,勇于敢则杀,亦或活,勇于不敢则活,亦或杀,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能灭其国。故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必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救,败之以其短也。
第十二节:治国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动而长久,况于人乎?故情胜靓,清胜躁,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圣王法于天地,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欲不欲,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守清情而为天下正。
王者之为政,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故民之饥殍,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殍;民之轻死,以其上生为之甚,是以轻死;民之难治,以其上智巧之多,是以难治。故圣王之于国,非以多智,多智则民明,民明则难治,将以去智,智去则民愚,民愚则治易。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曰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滋有,忌讳弥多天下弥贫。是以圣王之治,合于道而不尚贤,使民不争,合于道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合于道而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故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乐生而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乱也。
故王者合于道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合于道而绝仁弃义,民复畜兹;合于道而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则不足,固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已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受国之垢者,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者,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失其道者,多欲而夺民之生,民不顺则畏之以死,民固不畏死,故失道者死矣。何以知民不畏死?君失其道,则民不畏威,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大威至则民不畏其死。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以不欲见贤,无以生为而夺其生者,是贤于贵生,谓之玄德。
圣王之于小国,以其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以至于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不同而归同,是以圣王居善地,心善渊,行善仁,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为之而争不争,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众妙至矣。
第十三节:取天下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王将欲取天下者,吾见其不得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善有果而已矣。故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自取死而已矣。
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以治人事天,恬淡为上,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吾是以知为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然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故圣王常无为而无不为。
何谓也?辅万物之自然岂可无所为乎?故合于自然而无所不为也,无所不为而合于自然曰无为,是谓无为而无不为也。故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德是以交归焉。
始制有名曰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无欲,无欲亦将致情,致情亦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故能守之者,无欲而民自朴,好情而民自正,为无为而自取天下。

凯丽(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