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专题影片。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泥人张彩塑艺术品行销海内外,有的国家特邀“泥人张”专业人员出国献艺,进行文化交流。日本芦屋市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中,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1985年古文化街修建后,设“泥人张”专店出售泥人张彩塑作品。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烯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 曾先后创作过这一主题。《渔樵问答》(张明山作)不单使我们想起邵雍的《渔樵问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渔樵问答”-前者借渔樵的问答,来阐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对话,来道出国家兴亡所致的悲痛感,从而透露对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那里?于是最后归结到隐逸渔樵-而且透过塑和绘展示给我们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渔樵,而是两个“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