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人民生活习俗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蒲城县沿袭日久的诸多民间习俗,基本是以汉民族相沿的民俗加地域特色而形成,富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续陕西通志稿·风俗一·蒲城县》载:“民俗习刚好讼,尚知学问,质实勤俭。力农者多,逐末者少。士崇实学,耻奔竞。清道咸时,率好斗、健讼,近渐熄。惟兵荒后诸物昂贵,生计维艰。昔年富豪,率多零落。市镇铺户,迭经倒闭。士子读书半生,不免困守敝庐。而妇女首饰与一切宾朋宴会,盖趋奢华。阖境少自然之利,纸、碱、盐、矾、磺、煤、盆、瓮之属,无一不由人力经营者。故民习勤劳,妇女虽富家不废纺织,贫者更把锄犁;间有游惰,不容于乡里。种棉自给,多衣大布(土布),城市间有服绮罗者。宴客无多珍异,馈遗不过馄饨数枚而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习俗在逐步演进,有些习俗传承的载体虽然消失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淡化了,但其行为仍然在继续着,有些甚至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功能。有些习俗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得不发生某些变化,但其内在的民俗心理并没有根本改变,所以有许多传统的习俗至今还继续存在。

第一节 生活习俗

服饰

蒲城县民风淳朴,崇尚礼仪,生活习俗注重传统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蒲城人衣着服饰色调仍以黑、白、灰、蓝、绿为主,衣服款式以中山服、军便装为主,布料以化纤、混纺为主,内衣多以腈纶、涤棉混纺组成。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古老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逐渐不大重视繁冗的形式,而追求生活质量,不再满足单调的服饰色彩。款式和花色式样繁多的西装、夹克、猎装、休闲装、裙装已渐成主流。外衣面料更加考究,除棉布外,羊毛绒、薄呢子,各种皮子已成为首选。内衣则倾向于纯棉制品。御寒服已不再穿厚重的棉衣棉裤,代之以保暖内衣、毛衣、毛裤等。年轻人衣着更加个性化、高档化,男子的西装革履,女子的旗袍套裙,少男少女的牛仔装束不断引导着城镇青年的服装新潮流。

绝迹多年佩带饰物的习俗,80年代后期重新出现,90年代已成为一种时尚。城镇职业女性和中等收入以上的中年妇女初期普遍戴上了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有的男子也戴金戒指。90年代后期,饰物的质地开始发生变化,除金、银饰物外,玉石、水晶、铂金、珍珠、玛瑙、钻石等已进入饰物市场,人们的饰物更加丰富多彩,但拥有饰物已不再被视为富裕的象征,佩带饰品已不再引人注目了。

饮食

蒲城县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城乡群众的主食已经以小麦为主,玉米、糜谷等杂粮已作为调剂饮食之用。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品种的增多,物产更加丰富了。特别是县南龙池、龙阳、党睦、钤铒、原任等乡镇蔬果“大棚”产业的发展,使黄瓜、豆角、辣椒、西红柿、芹菜等蔬菜得以四季上市,人们的菜篮子开始充盈,餐桌上鸡、鸭、鱼、肉已不足为奇。婚丧宴席上的“五碗”“九碗”“十三花”已不占统治地位。城里人待客已经是按菜谱点菜,乡里人待客也是凉菜上齐后,陆续上八到十个热菜,最后上吃饭菜(四菜一汤)了。90年代后期开始,蒲城饮食结构有一个明显变化,即主食消费下降、副食消费上升,这一明显变化不但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饮食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吃饭不仅仅是为了饱腹充饥,他们在享受口福之余,首先选择的是防病、减肥,所以各类高蛋白、低脂肪的膳食倍受欢迎。近年来,贫困时期人们借以充饥的苜蓿菜和各种野菜,如灰条菜、扫帚菜、荠荠菜、玛珠菜(马齿苋)等重新获得人们的喜爱,不但市场有售,还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饭店的餐桌,而且价格不菲。

住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县城和各乡镇分别制定了城市和村镇改造规划。整修了巷道,硬化了路面,不少村道铺设了下水管道,架设了路灯,群众建房已多是修建平板房和楼房了,新建房屋不论是结构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农村住房依然延续着一户一宅的格式,很少有四合院结构。90年代初已经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演变。进入21世纪后,盖单元式结构的楼板房居多,楼板房普遍用水泥钢筋打地圈梁、上圈梁和柱脚,墙壁用水泥沙灰和红砖粘结,房顶多用水泥预制板处理,也有用木料处理屋顶的。门窗已由木质向铝合金、塑钢材料发展,前门大多加宽增高,门房可进入农用四轮或家用小汽车。门面用白瓷砖或彩色瓷砖粘贴的日益增多,门额上方多嵌如“耕读传家”“吉祥如意”“平安是福”“和为贵”字样或各类象征吉祥、象征家和万事兴的风景画。新房地面多用水磨石方法处理,铺设地板砖的住户也日益增多。农村建新房、入新庄的庆贺变化不大,仍是新房上梁之日,亲友拿上鞭炮、烟酒、被面等礼物前来祝贺,兴镇、荆姚一带则用酒浇梁,取“有钱难买水浇梁”吉祥之意。梁木(楼板)挂红、燃放鞭炮以示新屋落成。到了入新庄之日,亲戚们拿上各色礼品前来祝贺,“吃汤水”(宴席),主要亲戚则携米、面、碗、筷、电壶(暖水瓶)、脸盆等生活必需品前来“填宅”“添物”,到2001年以后已变成送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填宅”“添物”了。朋友前来贺喜多添礼金,少则数十元,多则数百元不等。主人则要设丰盛的宴席款待亲友以示感谢。

20世纪80年代,城镇干部职工大多租住公房,有的是单元楼,集待客、居住、厨房于一室,多数简陋拥塞,打不开转身。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多数单位陆续集资建立了职工家属楼,家属楼一般3~6层不等,面积大多在80~160平方米之间。2001年以后建造的家属楼小区,不仅样式新颖,内部宽敞明亮,采光良好,而且水、电、暖设施配套齐全,居住更加舒适温馨。除此而外,不少居民和干部职工还入住了独门独户的小区或开发区,住房面积更大,装修更为精美。有的富豪已建造了别墅,有的已在西安等大城市购买了单元楼或别墅。城镇建房和入新庄(乔迁)的庆贺基本与农村相同,唯送礼档次略高。

行旅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县各乡镇都通了柏油路,373个村多数通了柏油路,少数铺设了炭渣(石子)路,兴镇、龙池、上王等乡镇不少村还铺设了水泥路,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了。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是自行车。自行车仍是人们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只是90年代风行一时的山地车、变速车等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电动自行车。一些中老年人已把钟情于“飞鸽”“永久”“凤凰”等老牌自行车的眼光转向更加方便、省力的“富士达——邦德”“黑马”“捷安特”等名牌电动自行车了。二是三轮车。三轮车仍是小商小贩们经商跑生意的首选,近年来农用三轮车也已进入农村,三轮车的农用功能在农村体现得更加明显。三是摩托车。农村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居多,摩托车速度快,样式多且价格可以接受,不论出行或跑生意都可以,县南许多村已经摩托车化了。四是汽车。90年代以前,人们出远门一般都是搭乘公共汽车,每天2~3趟,有时客满则无法乘坐。90年代以后,县城东西南北公交车辆骤然增多,通往各个乡镇都有班车,每隔15分钟至半个小时一趟,搭乘十分方便。2005年,县城内除开通6路公交车外,另有出租车600多辆,沿街路口,招手即停,十分便捷。私家小车也有所增加,车型以“桑塔那”“现代”“夏利”“奥托”居多,城内已有干部职工开着小汽车上班了。

APP(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