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古镇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历来是周边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素有陕北“小北京”之称。今天栏目组一行来到古镇,恰逢赶集,只见街道两旁村民们将自己家种的农产品拿来交易。山东大哥的煎饼,河南大姐的板栗……各色小吃遍布古镇的每个角落。热闹的集市,热情、纯朴的村民让记者顿时觉得古镇是那样的亲切、可爱。
高家堡古城位于神木县城西南处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残高6.5—9.1米,基宽7.52米。旧时的繁华落尽,如今的古城已成为陕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站在南城楼上可以看到秃尾河绕城而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屋顶成为古城的一大特色,随着时代变迁和岁月洗礼,这些以四合院风貌为主的古民居,虽有破落,但依然保存完整,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随行的高家堡文化站站长乔世民向记者介绍,城内现存的中兴楼和财神庙,经维修已恢复原貌。城内街道以中心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为东西街,向南北辐射为南街和北巷。“中兴楼位于东西南北的中轴线上,但是东西街并不对称,东街长,西街短,古人按照风水抱阴负阳设计,所以三关楼、中心楼、南城楼它们在一条线上。”乔世民说。
站在城楼向下望去,记者仿佛看到曾经的街市商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乔世民介绍,在明清到民国初,繁华的南街被当地人称作“北京王府井”。“南街满街都是有字号的商铺,这个在龙泉寺有记载,因为当时捐建龙泉寺的铺号就达100多家,就从这一点我们就能想象到当时这条街有多么繁华。”跟着乔世民的指引,记者看到古城东、西、南街各通巷道,而巷道内民居的修筑又都带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雅号‘小北京’其实就是从这些点上总结出的,现在这些院落保存完好,这将为以后研究明、清居民建筑提供有力的证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