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乌旗辽阔平坦的大草原,近似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繁杂艰苦的牧业生产实践,陶冶了乌珠穆沁人豪放、纯朴、善良、奋进的情操,锻炼和增长了牧民的才智。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里,形成了鲜明的地区色彩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由于地处边疆,牧民生产生活又主要依靠畜牧业,因而西乌旗的广大牧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惯,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是我国蒙古民族风俗习惯保留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西乌旗蒙古族特别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同时也十分崇尚白色和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美丽的民族袍子用上等绸缎挂面,色调女多为红绿,男多为茶蓝,腰系金黄绸带,宽一幅,长两丈有余。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神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
乌珠穆沁饮食文化十分丰富,风味食品主要以奶食品、肉食品为主。蒙古族称奶食品为“查干伊德”(白食),称肉食为“乌兰伊德”(红食)。西乌旗蒙古族视奶食品同为珍品,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都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的祝愿。奶食色香味各异,或酸甜爽口,或香而不腻,属上乘营养食品。蒙古族牧民还用奶制成多种饮料,主要有奶茶、酸奶、马奶酒、酸马奶等。马奶酒和奶茶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饮料。浓茶加鲜奶烹制的奶茶,提神、消食、消暑,牧民须臾不可离。而马奶酒不但营养丰富、醇香可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消食、健胃、活血和医治肺结核的良药。
蒙古族传统主食为手把肉,成年羯羊从宰杀到上席仅三刻钟左右,火候之嫩可与涮肉妣美,味道之鲜涮肉望尘末及。用刀大块割食饱食不腻,佐以奶酒更增添了豪爽奔放的韵味。与蒙古族同胞同桌共饮,他们会用最真诚的礼节向你敬献奶酒,因为西乌旗蒙古人认为,奶酒是食品的精华,五谷的结晶,拿出美酒,敬献客人,可以表达草原人民对客人的敬重。全羊是招待贵客最为隆重的礼仪,独具民族特色。
由于传统的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特点,牧民的居所是一种拆卸自如,便于移动,冬暖夏凉,适合于游牧生活的蒙古包。蒙古包主要构件是轻便木制哈那(墙架)和顶架,外围用洁白的羊毛毡包裹,室内铺地毯,包顶和毡盖及门帘上嵌有美丽的图案。不过现在牧民大部分已定居。现在游客可以住进蒙古包,亲身体验牧民的生活习俗。
放牧或短途外出,蒙古族男女老幼常以马代步。鞍具十分考究,鞍型多为元宝状,镶嵌雕花银铜,美观华贵。搬运物品,常用马或骆驼驮运,货物多时,用勒勒车。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般都用机动车运输。
乌珠穆沁蒙古族热情豪放,崇尚礼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长幼路人见面先问好,后问话,客人至,敬茶、敬酒。节日或贵客至,互赠哈达,闻鼻烟、敬美酒,盛情款待。
乌珠穆沁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射箭、音乐舞蹈四种。赛马、射箭、摔跤是传统乌珠穆沁男子必须具备的三项技能,被蒙古人民誉为“男儿三艺”。
乌珠穆沁赛马分60华里传统长距离赛马、30华里“乌热”小马赛、“桌热”走马赛、“卡沓力亚”颠马赛等。参赛者多为七八岁的儿童。他们身穿彩色服装,头戴传统小帽或用黄、红颜色的头巾扎头,脚不穿鞋,马不备鞍。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如今成为保留项目。比赛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多用静射。比赛时,在距射手30米处立一排靶,每人限射几支箭,中靶多者为胜。
乌珠穆沁搏克不同于其它摔跤比赛,有独特的服装、规则和办法。参赛人数少则数十人,多达数百人甚至上千人。但无论人数多寡,均为几何数。摔跤手参赛时,身穿“桌都格”,即镶有铜钉的坎肩,下身着白色大裆裤,腰间系彩绸做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臂。有的脖子上挂着“景嘎”,是历次比赛获胜的象征。比赛开始,摔跤手们跳着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赛毕双双跳着鹰步向观众致意。
乌珠穆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形成了一种粗犷、豪爽的音乐艺术风格。歌喉高昂,悠扬动听,舞蹈欢快而刚劲,表现出膘悍豪放的民族风格。乌珠穆沁长调歌曲更是独树一帜,是蒙古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西乌旗牧民善跳安代舞,乐器有马头琴、蒙古古筝、胡琴、提琴等,其中马头琴是西乌旗蒙古族所特有的乐器。西乌旗牧区文化生活十分活跃,被誉为西乌旗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每年演出100多场,而且还不断创作出反映民族气息和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乌珠穆沁草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18世纪著名蒙藏学者、历史名著“恒河之流”作者关布扎布,20世纪后半叶活跃在内蒙古文艺界的民族艺人那仁钦,还有民间歌手莫德格,蒙古相声创始人达·金巴扎木苏,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色·额尔登格,著名诗人波·敖斯尔、色·布和朝鲁等名人都是这片草原的骄傲。
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塔克恩节、那达慕。春节,蒙古族称为“查干”即“白节”之意,认为白色是事物的开端和源泉,蒙古族把它作为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塔克恩节”是祭敖包的意思。敖包通常是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一根长杆,杆头系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祭敖包主要是牧民们为祝愿国泰民安、五畜兴旺,抒发热爱家乡和渴望美好生活情怀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现在由于“塔克恩节”的性质有了改变,逐渐演变为“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即“娱乐”之意。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蒙古族的盛大集会,一般每年或间隔几年举行一次。在那达慕大会上集中了蒙古族的民族歌舞、体育、杂技、服饰、饮食等。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赛马、射箭、摔跤比赛,还有贸易交流、表彰先进等活动,因此倍受牧民欢迎和重视,并纷纷向大会献畜献物。现在“那达慕”大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得到新的发展,已成为牧区对外宣传、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阵地和手段。
乌珠穆沁牧民的婚礼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民族习俗。婚礼朴实、庄重、热烈,不兴财礼,但接亲送亲都很隆重。新郎接亲由同辈相伴,接亲马队进村(嘎查),先绕女方家蒙古包三周,然后下马对歌,歌词即兴应变,常持续一两个小时。进家后,以最难分割的羊颈、羊肘敬予新郎,令其按骨节一次性分割,可谓难解难分,寓意先做难后和美。新娘服饰十分华贵,有盛装伴娘陪送。送亲路上,是一场赛马激战,人欢马叫,沿途欢腾。婚礼席面丰盛,酒歌助兴,敬酒赛歌,气氛热烈。
此外,智慧的乌珠穆沁蒙古民族还创造了色彩斑斓、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语言文化,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近几年来,乌旗委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重点进行培育和扶持。并本着“集中连片、各具特色”的原则,不断加大建设和开发力度,加强对景点、景区的建设和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初具规模,设施日趋完善。浩其特王盖庙 — 成吉思汗了望山 — 蒙古汗城 —游牧部落 — 古日格斯台森林草原生态自然保护区”旅游一条线,是内蒙草原旅游的精品线路。草原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正方兴未艾,蒸蒸日上,逐步展现出勃勃生机
梧桐子家乡首页 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dongwuzhumu.html
我的能力秀首页 http://abc.wm23.com/lujing92611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3041809167/profilerightmod=1&wvr=5&mod=personnumber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04180916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