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是泰沂山脉的两个支系,指的是以沂山、蒙山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这里不仅只是革命老区这么简单,同时它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历史上属于东夷文化,是古青徐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沂蒙山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概念,沂蒙山旅游区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包含沂山、蒙山国家森林公园、蒙山龟蒙景区三个景区,核心景区面积148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所在地、世界著名养生长寿圣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
在沂蒙琅琊一带区域,自古以来都是人才辈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为此,清代乾隆皇帝巡游山东,曾留下诗篇赞美“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对沂蒙琅琊一带人才辈出的历史充满溢美之词。
沂蒙历史也证明,在琅琊一带,的确是人才辈出,在沂蒙、琅琊一带地区,名人辈出、灿若群星,令人叹为观止,是齐文化的代表和翘楚。以沂蒙为代表的齐文化和以孔孟之地为代表的鲁文化,遥相呼应,相互激荡影响,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精神内核。在这片琅琊大地上孕育的不朽人物有: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一代名相王导、一代名相匡衡、一代名将蒙恬、一代名将羊祜、名将左宝贵、王献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著名教育家—《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孝圣王祥、宗圣曾子、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孔子师郯子、何承天、公鼐、鲍照等。
孔子七十二贤徒,临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临沂占有七孝。 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同样,在沂蒙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来临沂视察时曾为其题字“事在人为,后来居上”。
沂蒙颂
“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我们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解放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载入史册。
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沂蒙山小调》一曲歌谣感天动地,也充分反映了沂蒙人民无私博大的革命胸怀,正是他们的精神,铸就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新生。胡锦涛主席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时刻心中想着群众、心中装着群众,始终坚持、必须牢记“六民”要旨,即“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保障,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诞生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沂蒙,永远都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哺育下,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沂蒙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无私奉献、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让世人为之动容。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厉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而今,这里令人难以置信地崛起了全国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场,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临沂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二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物流之都。
每天20多万客商进出山东临沂,激活了沂蒙经济,临沂批发城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三甲,仅次于浙江义乌,居全国第二,有“南义乌,北临沂”之称,临沂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自强不息的临沂人“买天下、卖天下”,不能不说是沂蒙精神创造的又一奇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