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历史(七)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道光四年(1824年) 建梁化育婴堂。

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 惠州大旱,处处竹花结实。夏,归善县西枝江沿岸诸乡续旱,早稻田禾普遍枯死。

是年 多祝读光村(今增光镇属)因农民争山,引起乱砍林木,将其石狭坑的树木砍光,造成连年水土流失。

咸丰二年(1852年) 清代文人学士傅维为巽寮凤池小岛(今惠东县名胜古迹保护点之一)题词:“日暖凤池”。

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三十一日 许李先、罗亚添等,聚众拜盟,名“三点会”,集千余人,在梁化大禾洞等地驻营。六月占据平山,七月,在平潭三角湖与翟火姑会合。

是年 平山圩内发生一场大火灾,洪堂市(今平山镇饼街)店铺民居数十家均毁于大火。

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 惠州连降暴雨,西枝江水急涨,酿成东江大水,许多田禾被淹失收。
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 惠州续遭大水灾。

咸丰七年(1857年)春、夏两季 归善等县出现严重饥荒。惠州一斗米价值一千文,贫民卖儿卖女,逃荒乞食,常有人饿死路边。

同治年间(1862—1874年) 首次在山区石湖坝(今惠东县石塘镇)开采石灰石,当地农民把石灰石制成肥料施用,取得良好效果。

同治元年(1862年) 归善县宰,派杜福和率衙役到多祝升平约征收厘捐,并随意增收鉎锅、箩篓等日常用品捐税各一厘,群众为之哗然。升平约主蔡应林、肖献章得群众投诉,授命夺回苛收财物,农民蜂拥至营盘头渡口,围攻县宰差船,迫使杜福和弃船逃走。归善县宰闻报后,亲率兵丁往升平约问罪。蔡应林等派人到安墩请御封附王古隆贤(原太平天国将领)协助抗争。古呵斥县宰,县宰慑于附王和群众声威,遂率众退回惠州,风波告息,且日后厘捐也无人过问。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 惠州大水。自正月至七月雨无间,虽盛夏晨暮犹寒。十四日一昼夜,洪水涨达二丈余,县城雉堞尽没,府城西门不没者尺许;西江村市田庐漂没无算,水面遍布浮尸,城厢内外房屋坍塌数千间,夏稻失收。论者谓之是年水患,民众受害更惨于癸巳(1773年)水,称甲子水。秋八月不雨,十月始雨,晚禾歉收。

同治六年(1867年)冬 归善县干旱,麦失收。

同治七年(1868年) 梁化分别于甘竹河岸、黎光、齐眉塘三处建造宝塔三座。

同治八年(1869年) 平海巡政厅罗泽高在位于平海城郊的龙泉寺(今平海中学后山)题写镌刻的《龙泉》两字,高3.5米,宽2.3米。

同治九年(1870年)冬 归善县境蝗虫成灾,数日而没,稻禾遭损无数。

同治十年(1871年)春 干旱,早稻歉收;夏历六月,大水,东江水位比甲子年仅低一尺;七、八月又涨水两次;冬十月,刮大风,庄稼受损,晚稻失收。

同治十一年(1872年)春 惠州辖区闹大饥荒。

游晓悦(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