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居于成都这个来了就不想走的美食城,广州人在成都却对炒河粉情有独钟。别人问我原因,真的说不出来,但我知道,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时间、地点、胃口允许,我是非吃一碗不可的。
第一次吃炒河粉是在小学时,那时每天的动力就来源于清早的一盘炒河粉,童年的记忆已模糊,我忘记了如何吃完那碗河粉的,但至今还能记得当时的那种感觉,味道特别香甜。
从此以后,我对炒河粉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好感,尽管我知道那是南方人家非常普通的一道饮食。后来,我从书上了解到一些关于炒河粉的知识,对它的来源也略知一二。
河粉,又称沙河粉,在新加坡称为“粿条”(福建话用法,当地英文按发声写作“KUE TEO”,俗作贵刁、鬼刁),是中国广东、广西和东南亚一带常见的一种小吃主料,1860年左右源自广州沙河,因而得名。
一说在清朝末年,广州北郊沙河镇上有家叫“义和居”小食店,店主是客家人樊阿香夫妻俩。他们善良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早上卖白粥油条,中晚卖家常饭菜,生活过得还算安稳。一天早上,店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翁,有气无力地倒在门前的青石上。阿香起了怜悯之心,赶紧叫妻子送一碗热粥给老人吃。老人推说身无分文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虽小,但对老人家,白粥免费,您就放心吃吧!”没想到,从此之后老人几乎每天都来店里吃白粥,阿香夫妇不仅没有嫌弃,而且一直热情款待老人。
后来阿香得了病,茶饭不思,卧床不起。有一天中午,老人又出现在店里,当他知道阿香的病情后便说:“阿香哥粒米难进,病自然难愈。他是一个好心人,今天就让我做碗好吃的给他开胃吧!”老人说完,就用白云山的清澈泉水浸泡大米,然后熟练地磨好米浆、烧好开水,再把米浆舀进竹匾上薄薄地摊了一层再蒸。一会儿工夫,米浆变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条,加上葱盐香油,炒好后送到阿香床前。阿香闻到特殊的香味,顿时食欲大开,几碗下肚后,病情果然好转。他再三向老人道谢,也终于知道了老人的来历。
原来,老人竟然是宫里的御厨,只因性格耿直得罪了慈禧太后,侥幸逃出京城,从此隐姓埋名,四处躲藏追缉。老人说:“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这里已经停留多时,再不走恐怕就要连累主人家了!”说完就走了。从此,义和居开始售卖沙河粉,并且很快远近闻名,生意兴隆。
二说是相传一二百年前,一对来自东江客家的新婚夫妇,居住在现在广州沙河一带,他们白天干农活、上山砍柴、挖草药,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浆蒸些粉糕出售。有一天,市集特别兴旺,粉糕已经全部售完,恰巧她的丈夫又带来不少客人,新娘子情急之中,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浆,她清楚要赶时间做饭,粉糕是蒸不成的了,便急中生智,把米浆倒在簸箕上放进锅里蒸,蒸熟后切成条状,佐以香菜、调料供客人食用,客人连声叫好。于是次日继续试做,这“新产品”竟然成为独家美食,招徕食客如云,应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红火。但食客均不知此种白而透明、韧而爽滑、口感极好的食物叫什么、又是怎样做出来的,便有人前去问那新娘子,心灵手巧的新娘子说:“用我们沙河的白云山泉和大米磨成,蒸粉糕那样的稀米浆蒸出来的,就叫‘沙河粉’吧!”于是“沙河粉”就这样叫开了。
三说是一百多年前,一些以打石为业的东江客家人,从粤东一带来到广州沙河谋生,这些打石的客家人,家家户户都有一台自己做的石磨,他们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调以源于白云山的泉水,蒸出薄韧爽滑的水粄。客家人自古至今一直把这种食品叫做“水粄”。他们在墟地街(今沙河大街)一带开设了不少经营水粄的夫妻店。由于水粄物美价廉,人人爱吃,生意越做越兴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店发展成了作坊,水粄制作工艺也日臻精巧,水粄的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由于水是用源于白云山的泉水调以大米磨成的粉加工而成的,当时广州只有沙河一带才有这种特色美食,所以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其称之为“沙河粉”,或者叫做“山水河粉”,也简称“河粉”。
以上来源属于民间传说,故事情节虽有所不同,但都说河粉起源于客家人。客家人一直把河粉这种食品叫“水粄”或“粄条”。在当今的粤东客家乡村,还一直沿袭着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蒸水粄的传统习俗,而且一蒸就是一斗甚至几斗米。过节那几天,连续几天吃的也都是水粄、或裹菜、或沾酱、或炒粄,或汤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走亲戚时,提着整搽箩或挑着整细箩全是水粄,有的还调上各种颜色,让你还没有吃就食欲大开,而且百吃不厌。
这可能就是我特别喜欢吃炒河粉的原因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