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从太平山向东,沿与沂水边界线至青石胡同,长12,300米,除西太平山2,000米左右辟为农田外,均有遗址,沿山南崖走向,自西向东有烽火台遗址和山寨遗迹;至青石胡同后,由东行转东北行,穿越磨山、大车山、紫草山等山峰,至马时沟村北山遗址连续不断,长14,750米,平均宽度约12米,高约3.6米;从马时沟村北向东南转西南再转南,穿越北河水库、悬崮山、峰山、城顶山、搁灯山、钟楼顶、摘药山、虎崖等山峰,至浯河有遗址,长19,500米,遗址平均宽度约11米,高约3米,峰山顶有城堡遗址,据访,为清代乡民为防捻军修建的“围子墙”;城顶山西南有双面墙体,宽约5.5米,高约2.5米,山上关隘被拆除。城顶山遗址上,1943年国民党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率部在此与日寇血战,修建的战壕、指挥所掩体等依然尚存,有的地段借用墙基加高加厚加固十分明显。摘药山东山脚有双面墙体,宽约7米,高约3米,虎崖南山脚至浯河约1400米的遗址被辟为农田,已无墙基踪迹。 有关齐长城的史料记载及安丘段修筑的大致时间,《竹书纪年》载:“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明万历《安丘县志》载:“ 八十里(县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长城岭。”又载:“古长城,一名长城岭,在太平山上。” 清光绪《临朐县志》载:“长城在大岘山上,沿沟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据史载考,安丘段齐长城应属东段长城,应是在齐宣王以后修建的。 安丘段齐长城的重要特征为一复线长城,是齐长城三条复线中最长的一条。这条复线长城,自临朐与沂水交界处脖根腿南山与主线长城分离,自东北行至临安丘交界处太平山,进入安丘境内,沿主要山峰东行南折过浯水,达安丘与沂水交界处卧牛城,进入沂水境内,沿沂莒边界南行至三楞山与南部长城主线会合,全长63,890米。
我在网络营销能力秀 http://www.wm23.cn/120409Heart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