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故居:福山路3号。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早年便从湘西小城到了上海、北平等大城市,以其智慧、灵性和勤奋,20年代末已是知名作家。1929年,沈从文在上海公学教书,认识了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开始了对张兆和的追求和恋爱。沈从文的许多作品发表于《新月》刊物,与徐志摩等有深厚友谊。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文科教师中几乎全是“新月派”人物,包括梁实秋、闻一多、方令孺、孙大雨、陈梦家等,正如鲁迅所说,是“新月派”的天下。沈从文觉得只靠写作的稿酬还难以维持生活,在徐志摩介绍下,青岛大学聘沈从文为中文系讲师,沈1931年来到青岛。这时青岛大学为教师在福山路(今3号)新建的一座宿舍楼刚刚建成,建筑瓦砾尚未清除完。沈从文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谈到:“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新月》杂志的主编叶公超来青岛,曾为他在楼前拍摄了一张照片。他说,这座小楼住着12个人,沈从文是讲师,有单独的房间。
沈从文在学校里讲授小说史、散文写作等课程,他在上海公学讲课时,因缺少经验效果不是很好,而在青岛大学已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学们认为,他讲课没有程式,很诚恳,受益匪浅,终生受用。当时大学中文系学生大多研究古汉语、古典文学,也有极少数喜欢新文学的,他们拿着习作到福山路沈从文寓中请教,沈从文都给予具体指导。沈从文在北平时住的房子既狭小又潮湿,他自题为“窄而霉斋”,青岛福山路住所位于八关山麓,前瞰大海,既不“窄”又不“霉”,因而心情很好,他的业余时间全用来写作。他说:“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明朗华丽的海边。海天那么宽阔,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又说:“大约因为先天性供血不足,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三小时,精神特别旺盛。……在青岛期间,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沈从文因自己没上过什么学,因此对自己小九妹沈岳萌的学习非常重视,他来青岛后,岳萌也转来青岛大学就读于外文系。在巴金的鼓励下,1932年暑假沈从文去苏州看望张兆和,并向张兆和求婚。张兆和后来到青岛大学图书馆做了管理员,与李云鹤(江青)成了图书馆的同事。沈从文在青岛期间写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三部人物传记:《从文自传》、《记丁玲》、《记胡也频》和《月下小景》等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还有《论徐志摩的诗》等十几篇。 中篇小说《三个女性》以青岛为背景,是为大海和美丽女子所写的抒情诗,三个女子中,蒲静以丁玲为原型,黑凤以张兆和为原型,仪青以其九妹沈岳萌为原型。虽然实际上丁玲1930年来青岛时,沈从文还未来青岛。三个女性的人生观不同,但争论“在和煦的海风中吹拂、溶化了”。
短篇小说《风子》也是以青岛为背景,也以岳萌为影子。
沈从文喜欢崂山,先后六次去游崂山,有一次在山中住了许多天,他见到崂山九水的清纯少女联想到家乡湘西少女,便构思酝酿了一篇小说,1933年离青去北平后才写成,这就是他的代表作《边城》。《边城》在香港拍为电影时,导演恰也是钟情崂山的青岛人严俊(原青岛“铁中”的学生)。在北平,沈从文还创作了以青岛大学教授为原型的小说《八骏图》。 沈从文重感情、重友情。1932年徐志摩乘飞机在济南失事罹难,时在青岛的他连夜去济南为徐志摩料理后事。
作家陈翔鹤是他的好朋友,那时在青岛市立中学(今香港西路)教书,因工作、爱情等方面问题十分苦闷。几乎每天夜晚,他们二人在中山公园小西湖的亭子里谈心,直到深夜,沈从文把陈翔鹤送回公园以东的市立中学,自己再走回公园以西的福山路寓所埋头写作。
卞之琳当时已发表许多诗歌,为了出一本诗集来青岛求助于沈从文。沈从文立即应允给予资助,使卞之琳出版了他第一本诗集《三秋草》。卞之琳说,我看到他抽屉里有“当票”。张兆和为沈从文洗衣服时发现,为了帮卞之琳出版诗集,他当了一枚戒指。 沈从文1933年离青去北平。解放后他三次重来青岛,分别住嘉峪关路、黄海路疗养院及中山路招待所。1984年拟再来青岛,后因病未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