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张(3)

家乡区县: 深圳市宝安区

(一)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深圳居民家庭生存型消费总体呈现由高到低逐步下降趋势,其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是重要标志,并经历几个曲折阶段。深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以1985年47.5%为起点,3年后的1988年,恩格尔系数上升到56.2%,达到峰值。当时正值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取消一切票证,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导致1985-1989年深圳CPI累计上涨95%,同期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亦在47.5%-56.2%高位运行。由于当时深圳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消费仍以温饱型为主,因此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物价体制改革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改革深入,深圳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自1990年后,恩格尔系数降至50%以下,1990-1993年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基本在42.3%-47.2%之间。随后呈现逐年下降态势,最低降至2002年的27.4%。最近五年深圳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基本稳定在32%—36%之间。2004年户籍居民人均食品支出6193元,比1985年名义增长6.3倍,年均增长11%,恩格尔系数比1985年下降15.9个百分点。2009年深圳居民人均食品支出7535元,比2005年增长41.9%,年均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35%,比2005年略有上升。恩格尔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深圳特区建立以来,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总体生活水平已大步跨越“温饱型”,迈进“小康型”和“宽裕小康型”生活。
(二)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大致体现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等项目支出增加,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上升,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项目占比下降。
深圳户籍居民人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等项目支出合计由1985年的379元增加到2004年的9753元,名义增长24.8倍,年均增长18.6%,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21.1%上升到49.8%,上升28.7个百分点。2004年户籍居民人均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项目合计支出为8983元,名义增长5.9倍,年均增长10.7%,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则由73.1%下降为45.9%。增速及比重上升较快的依次为交通通讯类、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类支出。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以食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比重稳中有升,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2009年深圳居民人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等项目支出合计10368元,比2005年名义增长27.6%,年均增长6.3%,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51%降为48.2%。2009年深圳居民人均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项目合计支出10394元,比2005年名义增长42.2%,年均增长9.2%,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45.9%上升为48.3%。总体而言,生存型消费比重趋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显示建立深圳特区以来深圳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
(三)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对服务需求显著上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明显提高,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
2004年深圳户籍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6836元,比1985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20.5%,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4.9%,比1985年提高23.8个百分点。人均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则由1985年88.9%降为65.1%。从各类别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情况看,增速居前的项目依次为通信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医疗费和教育费,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民生,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如扩大居民医疗保障覆盖面,实施义务教育普惠制等,深圳居民个人支付医疗、教育等服务费用的增速下降,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呈现阶段性波动。2009年深圳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6791元,比2005年增长21.2%,年均增长4.9%,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1.5%,下降3.7个百分点。增速居前的项目依次为个人服务(按摩、桑拿、迷信服务等)、在外饮食服务、交通工具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人均教育费年均增速为4.2%,医疗费无增减。
服务性消费支出变化趋势表明,一方面,深圳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日趋明显,用于自我提高和休闲娱乐的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圳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多,居民支付压力相应减轻,民生净福利水平不断提升,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四、家庭耐用品快速更新,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一)家庭耐用品更新换代快,信息化装备迅速普及。建立深圳特区以来,居民生活显著的变化还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由八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产品又逐步取代了“新三件”。2004年末深圳户籍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164台、104台和99台,而1985年仅为80台、69台和69台。2009年末,深圳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126台、97台和91台,比2005年减少13台、增加4台和11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家庭,居民消费向学习型、享用型消费产品转移。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逐步成为新世纪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新三件”。2004年末每百户深圳户籍居民拥有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211部、94台和22辆,比1998年分别增加170部、53台和20辆。至2009年末,每百户深圳居民拥有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分别为223部、103台和33辆,比2005年分别增加30部、32台和15辆。
随着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短短数年间深圳居民家庭信息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居民精神生活日益充实。2009年末,每百户深圳居民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分别为35部、79台,比2005年分别增加23部、37台,分别增长1.9倍和0.9倍。目前,居民家庭信息化装备已进入迅速普及和更新阶段。
(二)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房子渐成民生热点。在建立深圳特区前,深圳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住房被作为实物福利分配给职工,90%以上居民家庭均是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居民只象征性地缴交少量的房租,那时住房消费和自有产权住房比重很小。1988年,《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深圳率先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房屋是商品”的观念开始从深圳走向全国,居民住房消费逐渐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城市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正式停止,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住房的商品性消费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激发了人们的购房愿望,活跃了深圳的商品房市场。此后,自有产权住房比重逐渐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房子也渐成民生热点。
1985年末,按房屋产权分,92%的深圳户籍居民家庭租赁公房,2%为租赁私房,仅有6%为自有产权房;1988年深圳房改后,到1989年末,租赁公房比重降为80%,自有产权房上升至19%。之后,自有产权房比重不断上升,至2009年末,租赁公房、租赁私房和自有产权房的深圳居民家庭分别占2.2%、18.6%、77.9%,其中商品房比例为65.2%,有14.8%的居民家庭拥有了第二套及以上住房。2004年末深圳户籍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平方米,分别比1985年和1989年增加了14平方米和9平方米。2009年末深圳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3平方米。
深圳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居民家庭除了日常居住类支出(包括房租、房屋维修支出、物业管理费、房屋装潢支出、水、电、燃料方面的支出等)增加外,与住房相关的其他支出显著增加。
2004年深圳户籍居民人均住房相关支出(包括购建房支出、归还住房贷款、住房贷款利息支出等)合计2952元,比深圳房改当年1988年增长162.6倍,比1989年增长3.29倍,分别年均增长37.5%和9.5%。近年来,随着住房需求增加和房价持续攀升,深圳居民投入住房相关支出快速上升。2009年深圳居民人均住房相关支出合计7367元,比2005年增长78%,年均增长15.5%。住房相关支出大幅增加,表明改革开放促进深圳居民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生活成本也快速上升。时至今日,房子问题已成民生热点问题。

我的主页:http://wm23.cn/c85200

ability(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