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学1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淮安市政府招待所东,府学路西端,旧名府学市口,府学路上有一长方形水池,即府学泮池。泮池北有一个很大的院落,现为部队所用,它就是淮安府儒学的旧址。
封建社会里官办的儒学一般分为县学、府(州、路)学和京城的太学三级。淮安古称山阳县,自然有山阳县儒学(遗址在今淮安大酒店处)。但是,淮安又是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淮安城内同时又有府级儒学。淮安府儒学的学生来自所属各州县。随着时代的不同,所辖范围不同,招生的范围也就不同。元代所辖范围最大,占半个苏北,还带上安徽的一部分。明代次之,下辖盐城以北,除徐州直隶州(辖丰、沛、萧、砀四县)以外的半个苏北。当时生源很广,苏北一带的封建文人,特别是官僚、文学名人,绝大多数在淮安府学读过书。这一点无可辨驳地证明,淮安曾是苏北很大一块土地上的文化中心;淮安府学与淮安府署、文通塔、镇淮楼一样,是淮安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从秦汉时代起,淮安即为郡、州、府治所,府学始建时间无史料可考。据目前所存文献来看,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现将有史可查的建设、毁坏、维修等情况缕述如下:
宋代淮安称楚州,在南门内今府学遗址处有一座孔庙,此即楚州儒学。景佑二年(1035),魏廉以田曹来楚州任知州。他认为该祠“陋荒不能为礼”,不足以“育材劝学”。于是,上书建议扩建,得到批准后立即动工。建成以后,宋祁为之作了一篇《建学碑》。据碑文记载,这次工程项目是在原址南边筑坛建堂,两旁建厢房,另建收藏书籍的楼阁和存放器物的库房,厨房、厕所齐备,共78间。正殿除供孔子像外,另增配祀四科十子。整个建筑南边挂“孔庙”匾额,西边另挂“楚州儒学”的门匾,规模宏大。“命诸生群居比艺,日月第课。教必名儒,习必秀民。”魏廉又购书3000卷作为藏书,并割山阳、淮阴二县“艿场三区”作为学田,每年收入可达四十余万,全供学宫使用。不久魏廉课任别官,接任者竟将学田中调出二区移作他用。景佑七年(i040),魏升任七兵外郎、淮南转运使再度来淮,地方官闻讯大惧,立即将学田调回。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魏廉在楚州学宫立了一块碑,命令今后永远不准更改。元佑中(1086-1094)淮安学者徐积,曾在其中任过教授。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王朝逃亡江南,淮安成了宋金交兵的前沿阵地,修建已近百年的楚州学富毁于战火。宋金议和后,于绍兴十三年(1143),楚州知州纪交抛开原址,在南市之西草草重建了州学。绍兴二十三年(1153),知州吴樐又在南门大街原址修建州学,放弃了南市临时学舍。
隆兴二年(1164)冬,宋金大战,知州魏胜战死,楚州陷金,州学再次毁于战火。
乾道五年(1169),地方官在天庆观西(今太清观街)重建州学。八年,知州赵磻认为建得太简单了,就增建了殿庑。
淳熙十年(1183,知州王詗根据山阳知县刘介然的建议,又将州学搬迁回南门内旧址。此年冬十一月,王詗调走,金部郎中章冲继任楚州知州。次年春,章冲认为州学“殿屋粗立,不避风雨”,就又作了增修。工成,率僚吏及诸生环坐听讲学,并颁示校规,悉依安定先生胡瑗的办学旧规行事。教授吴莘曾为之作记。
开禧二、三年冬春(1206、1207),金人以骑兵七万,战船五百,列屯六十余里,围战楚州三月,楚州学宫第三次毁于战火,连其地亦没入军营。
嘉定初,知州赵师旦又恢复旧址,并建正殿于原址之后。三年(1210),知州王孟祥作了维修,又在正殿之东建立讲堂。

微风四叶1(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